首页 >> 智慧岛
智力超群的秘密
作者: @ 2001-02-21
智力超群的奥秘
[美]霍华得·加得纳著
乐文卿 王莉译
关于杰出智能的普遍看法
对人类的智力看法,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外行人士的观点并没有
什么区别。一个人的智力如何,很大程度上(虽然不是完全地)取决于
遗传的因素,很少有人能够改变先天的、上天赐予的智力基础。而且,
人们相信心理学家有办法明确地测定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过去,
心理学家在他们的诊所里使用交谈或书面问卷的方式测试别人的智力,
而现在就更加神奇了,它们通过观察智力在仪器上转化出的两道光线
的运动或者直接通过分析脑电波来判定智力。如果你走运,在这种测
试中得到了高分,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似乎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前途一
片光明。
关于杰出智能的新想法
我要否定上述观念,因为我认为对智能的心理测试学的认识完全
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本世纪我们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
中的新发现与上述传统观点有着根本性的冲突。首先,从生物学的角
度来看,任何遗传作用都是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只不过我们不能
在人身上做试验罢了。实际上,在人怀孕的一刹那,环境因素就影响
着基因表达式的构成。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拥有各
种不同的智能特性,而且每个人的智力特性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从人类学的角度,我们已经知道,一些其他的文化(比如日本文化
)对人类的学习和启发过程的认识与我们迥然不同。在这些文化中同样
有非常成功的教育,他们的成功用“智力不变论”的心理测量学是无
法解释的。美国的孩子和亚洲的孩子在入学时智力相当,但到上中学
时亚洲孩子的知识水平却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孩子的程度。
为了寻求一个新颖的视角,大约15年前我提出了一套“综合智力”
理论。这套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关于人类智力的各种知识的综合,我
将人类拥有的智力分成7类。最初我的分类中包括语言、逻辑(这两者
在学校里,尤其是学校的考试中被看得非常重要)、空间认识能力(指
理解巨大的空间和局部空间的结构能力)、音乐能力(创造和理解音乐
的能力)、肌体能力(指运用全部或部分身体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
力),以及两种人性上的能力——一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一是认识自己
的能力。最近我在这份清单中加入了第8种智能,那就是认识自然的能
力,例如熟练的猎人和植物学家就表现出这种能力。
虽然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上述所有这些智能,但每个人
都各不相同地在某些方面很强而在另一些方面可能很弱。这种差异可
能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但同时也使得学校教育者的工作变得十
分复杂。因为既然每个人的头脑都各不相同,任何简单的教育方法就
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头脑中的特
殊之处,而不是仅仅关心我们要抚养的孩子们的头脑。
早熟的学生
在美国,最出名的被权威人士评价为“极度聪明”的孩子当属迈
克尔·卡尔尼。1984年卡尔尼出生不久就开始创造奇迹,他几个月就
能听懂语言,半岁时已经可以说完整的句子。不到1岁时,他就能清楚
地读出货架上商品的牌子,这令超市的服务员惊愕不已。刚刚2岁时他
已经能够记住电话号码,3岁时已经开始理解一些代数原理。在大多数
孩子刚够上一年级的年龄时,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整个小学的课程。那
时候,他已经可以在几天时间内就完成别人一年才能学完的数学课程。
显然是想要看看卡尔尼到底能够超越传统到什么地步,他的父母把他
送进了南阿拉巴马大学,于是他不到10岁就大学毕业了。研究生院勉
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小家伙,而他就读后成绩一如既往地属于优秀行
列。
在等待决定他的学术征程的下一个目标期间,卡尔尼一边赚钱一
边通过周游全国获取知识营养,他和一群学者一起出游,并多次在媒
体上露面。他声称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游戏节目的主持人,但节目制片
人却担心让这么一个聪明绝顶的孩子主持节目会令参赛者感到压抑。
毫无疑问人们会继续关注迈克尔·卡尔尼的成长,虽然现在我们还无
法判断他是否还会创造新的奇迹,也不知道他最终是否会在某个领域
有所建树(或者——这个可能性要小一些——创造某个新的领域)。
卡尔尼是代表那些出色儿童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他的智商显然超
过200——他的父母曾声称他的智商接近300,他对所有学校课程都能
飞速地接受。他吸收符号和概念的能力就像别的孩子玩石子和雪球一
样娴熟。他在音乐和象棋之类活动中的能力虽然不算顶尖,但也是相
当出色的。平心而论,他是同龄的孩子中最棒的,有时候他看来像一
个自学成才的成人,有时候看起来却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经常处
在不知所措的境地(我们可以想像他常遇到的困境)。
如果说一个人已经非常优秀,那么弄清楚他到底离最杰出的状态
还有多少距离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区分“典型的聪明”和“格外的
聪明”是很有用的。本世纪初勒维斯·特曼追踪调查的1500名加利福
尼亚州的高智商儿童就属于典型聪明者之列——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轻
松地跳过一两个年级,不费劲就能上大学。特曼的这项研究恐怕是世
界上最优秀的一次行动,这个课题一直从那些孩子的童年追踪到现在,
其中的尚存者大概都有80多岁了。不论以哪种尺度来看,这些特曼儿
童(这是他们通用的绰号)都干得很出色,他们健康、相当富有、事业
有成、生活充实——但其中男性比女性要成功得多。那时绝大多数女
人没有职业,如果在今天试验结果或者会有所改变。
“特曼儿童”中有创造性的成就者寥寥无几。虽然他们中相当多
的人拥有显赫的职位并成为最有权威的学术团体的成员,但其中却极
少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或者作家,也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
家。
智力超群的孩子始终是人们热衷研究的对象。有些人对入学读书
前就能够阅读的孩子特别感兴趣,而且这些孩子通常并没有受到其他
人正规的训练。普遍来说,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在两岁时就能够分辨
出不同字母的形状和发音的区别和相似点。他们聆听别人给他们读书,
记住其中的内容,然后再努力把他们的记忆和从书本上得来的视觉印
象连结起来。这样在3—4岁时,他们已经可以流利地阅读了。到上学
时,他们可能已经能阅读中学生水平的书籍,并且能以很成熟的语气
表达自己的读后感了。如果教育制度允许的话,这些孩子中有一些完
全可以仅凭阅读就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最多需要成人稍加监督。而
如果不允许这些孩子按自己的步伐跳跃前进,或者不允许他们加入到
大孩子的班级的话,他们很可能因为被迫混同于那些远不如他们早熟
的同龄人的教育进度而倍感挫败。
早熟的阅读能力并不等于高智商。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有
些孩子阅读能力非常早熟,在其他方面却并不聪明(有些甚至在其他方
面存在障碍);同样也有些孩子在正常的年龄(甚至比普通孩子还晚一
些)开始读书识字,却在智商测试中得到高分。不过,学院派的智力概
念是和一个人掌握符号的能力以及运用符号的速度和灵活性密切相关
的。这就难怪智商超过170的孩子在4岁时就能够阅读的比例比智商较
低的孩子要高两倍了。智商超过180的孩子是不多见的,他们往往和普
通孩子有巨大的差别。这种特殊性的结果是他们可能很难适应环境,
他们很难找到与同龄人的共同点,容易变得焦虑,容易遭遇社会性的
情感性的困惑。把这些孩子和那些与他们智力相当的(不论年龄大小的
)孩子们放在一起可能对他们大有裨益。这样一来,他们不必再掩藏自
己的知识能力,不必担心因为暴露了自己的知识、想法和快速的学习
能力而被别的孩子疏远。
关于智力的几个问题
对于聪明者,有两个最常见的疑问。第一个是关于他们的高智商
的来源。专家们认为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受其亲生父母的影响极大,对
此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如果你了解一个孩子的生身父母的智力水平的
话,就很容易预测这个孩子的智商是高是低。即使一个孩子生下来就
与父母亲离开,他最终的智力也会更接近于他的亲生父母的智力水平,
而不是他的养父母的程度。只有当养父母的家庭环境差别极大时,孩
子的智力才可能与亲生父母的智力有较大差别。(换句话说,从各方面
来看,遗传基因对智力水平的影响要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强大得多。)但
许多生物学家对这种简单的推论会不以为然,因为:(1)我们仅仅考察
了为数很少的几种人文环境中的状况;(2)我们看到的那些被收养的孩
子的养父母的家庭状况可能和其亲生父母的家庭比较相似。
关于智力的第二个疑问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那就是:那些被
测试为具有高智商的孩子是否在每个方面都善于学习?或者他们是否既
有长处又有弱点呢?对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回答:高智商的孩子
在学习学校的课程时能力是很强的。因此,智力测试中涉及的问题和
能力越广泛,其结果的预测性就越强。比如说,如果智力测试中涉及
很多语言和数学符号系统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个测试可以很精确地反
映出孩子在掌握学校课程方面的能力。反之,如果智力测试侧重于一
些非符号性的技能(比如闯迷宫),或者假设某些学校的考试方法不是
书面问卷的形式而是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
智力测试可能就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在学校以外的生活中智商测试也有着类似的作用。如果你想知道
一个人能否胜任白领阶层的工作,那么他的智商很能说明问题。但是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适合从事某种手工艺或者是否能做一个合格
的售货员,那么以智商为依据就有失公允了。
学者们最引以为荣的是他们的知识的全面性。有些人——而且可
能是大多数人都赞同萨缪尔·约翰逊博士的观点:真正的天才“是一
个具有全面的头脑的人,他只是因为偶然的原因而专注于某个课题”。
根据这个观点,如果你在一个方面表现不错,那么说明你有能力在任
何一个方面都做得不错。如果你在某个方面非常出众那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些人则强调那些在学校里表现出色的人不一定能够适应校外的生
活,虽然有相当多表现平平的学者转行做生意或者当艺术家反而如鱼
得水。当然,这些观点的前提都是把智力看作一种单一的整体,如果
说人是一部机器,智力就是它的一个部件,所谓智力高低就是看这个
部件运转是否良好。因此所有这些观点都无法解释一些特殊的人群,
比如那些只在一个方面智力非常出色的人(白痴天才)或者是在某个方
面非常低能的人(患选择性学习障碍症的儿童)。
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各方面智力都非常优秀的人——大卫·费尔
德曼称他们为“综合型”的天才,艾伦·温娜称他们为“全面的天才”。
这些人似乎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习任何一样知识。很多人具有掌握范围
广泛的学校课程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一些与学校环境相似的工作岗位
中获得成功——比如做一个办公室职员或者律师。同时,也有很多人
在学校时就表现出不平衡的智力特征:有些人非常擅长于学习语言,
但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却无所适从;也有些人在工程构造问题上聪明过
人,在语言上却几乎说不出一个连贯的句子。还有些人——这类人是
最怪诞的——在学校时表现毫不起眼(如温斯顿·丘吉尔和托马斯·爱
迪生),但后来却成就非凡。
那么如何看待人们在学生时代之后的智力呢?答案依然是多重的。
一方面,如果将智力看作一元的整体的话,那么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个人的智力越来越接近于其亲生父母的智力水平。另一方面,如果
将智力分解成多元的,那么每个人的智力在成年后都会集中在他所从
事工作的领域。
这些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关注一个人学校教育的
成绩和智商测试的分数,但决不能将这些作为判断其价值和潜力的惟
一依据。关于一个人的智力,最终还是必须以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成
就为评判的根据。这种判断可以而且应该直接做出,而不需要依赖任
何测试的分数。
5岁的天才
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采用着心理学家的一个传统观念:他们认为
儿童的智力高低关键是看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这种观念长期流
行于西方社会,尤其(也许有点令人吃惊)是在美国。它之所以流行,
是因为西方社会正是心理测验理论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由于西方的成
人总是希望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就知道他的智力情况。
其他社会的看法则大相径庭。在那些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如
中国和日本,人们对先天的因素并不那么看重。他们认为一个人成功
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和家庭的外部作用:比如你是否努力学习;是否从
错误中接受教训;你的教师或师傅是否称职等等。他们也会溺爱孩子,
但在有碍孩子掌握宝贵的技能和正确的态度的问题上决不姑息。父母
和老师都努力地培养孩子形成讲秩序、守纪律和尊重他人(尤其是有知
识的长辈)的习惯。与西方社会吵吵嚷嚷的幼儿教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亚洲的孩子从小就被训练得规规矩矩。
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开始讨论那些真正可能变成杰出的孩子——那
些将来可能对一个学术领域或者一个人群产生重大影响的孩子。这些
孩子可能在只有5岁左右时就以其在某些领域的成就而与众不同。
在古典文明中,有三个领域是最容易产生少年天才的,这就是棋
艺、音乐演奏和数学理解力。在这几个领域总有一些孩子的表现与成
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通常这些少年天才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
象棋、玩弄乐器或者数字游戏有特别的兴趣。他们的兴趣受到成人的
鼓励,但他们的父母也常抱怨这些孩子似乎完全被他们的兴趣占据了,
他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棋艺的招数、演算数学算式,或者(通
常是变着法)演奏同一支乐曲。
少年天才总是出现在这几个特定的领域并不奇怪。这都是一些有
着严格限定的领域,各自有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和游戏规则。你只需
要熟练地掌握规则,勤恳地练习,就可以成为行家。在这些领域不需
要什么复杂的经验,也没有什么个性化的操作方法(这或许就是为什么
在文学、政治领袖和道德学等领域极少有少年天才出现的原因吧)。这
三个领域内的神童似乎都是充分利用了自己在数学和空间感觉方面的
天赋——这也是那些持“智力平等论”的人乐于得出的结论。但在接
受这个假设之前,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孩子都可能在这三个领
域中的某一方面较为早熟,而不是三样都精通;虽然这三个领域都含
有一定的数学成分,但是空间感觉对于棋艺显然更重要,而对音乐的
敏感性以及身体的灵巧则是音乐演奏所必需的。
在这几个领域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典型的神童:马友友和耶胡迪
·梅纽因是两个年轻的弦乐演奏家;诺伯特·维纳和卡尔·费尔德里
奇·高斯是两位天才的数学家;萨米·日舍夫斯基和鲍比·菲舍尔则
是两个棋坛神童。这些孩子大概都会在智商测试中获得高分,但是,
尤其是就其中的音乐演奏家和棋手而言,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可以
归于杰出者的行列。
我们很有必要看看在一个社会里哪些活动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又
是哪些人被激励(或被禁止)去参与这些活动。举个例子,马友友的妹
妹同样有着极好的音乐天赋,但她的父母就不鼓励她从事与她的天才
哥哥一样的事业。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而肯定的结论,所有少年的天才的成功根
源在于他们个人的天赋,同时也离不开大量的外部支持。通过研究这
些成就非凡的孩子我们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得到父母、其他家庭成员、
老师,偶尔还有其他人的支持。任何人,不论他天分有多高,都不可
能独自修成正果。当然,再多的支持,如果孩子先天缺乏智力或者没
有“学习的热情”,那也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由于大部分孩子还没有确定他们最终的发展方向,将他们划分为
创造者或者掌握者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出乐于接
受压力的气质,或者他是个晚生的孩子(因而更具叛逆性),又或者他
所选择从事的领域看起来已经被人开发完毕了,那么我们推测这个孩
子成为一个创造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总之,孩子的智力与他所从事
的领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他们头脑的发展和物质联系密切,少年天
才似乎更倾向于成功地掌握一个领域,只有当他们的智慧与该领域中
现有的规则发生冲突时,他们才可能转变成一个创造者。
(摘自《杰出的头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