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工场
创造型人才的素质与培养
作者: @ 2001-02-23
创造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培养
就我国经济现状来看,还不可能很快整体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知识经济的某些要素正开始
孕育。这标志着我国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知识经济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
战。能否成功地抓住这个机遇和应对这次挑战,关键是科技实力能否达到。而科技实力的关键又在于大批
高素质、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因此,研究、开发创造型人才是一个时代课题。
一、创造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造型人才是相对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人才而言的,不仅仅是指少数科学家、发明家,而是
大量的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一般劳动者,重要的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创造型人才指能适应和服务
于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即具备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其中主要强调创造力。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有一
百多种,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创造力是重新组合已有的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思维产品
的能力。它是一种产生新思想、新事物的综合能力。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一个人不具备丰富的知
识,头脑必然僵化,很难有创新的意识,而知识丰富的人也未必都是创新型人才,这就是知识结构的作
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第一、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即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说、写、算等基本技能。
创造者总是在前人研究、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从而有新的发现和突破。第二、专业知
识。专业知识是创造型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一般地讲一个人没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有所创建的,特
别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精通一两门专业知识,有所专,有所长,才能有所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
者大多是本专业或本领域知识精通者。第三、相关知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在科学发展上取得最大
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建立起来的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要想步人这一无人区,
就必然由借助另一支拐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凯库勒发现
苯分子结构,当然主要是他雄厚的化学知识,但不可否认他的建筑知识所起的作用。据美国
对1300多名科学家所作的五年追踪调查表明:有成就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以具有多学科知识取胜的。
良好的智力结构是创造型人才成功的关键。关于智力结构目前理论界有多种认识,笔者认为
智力结构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不能把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展现出来,那么知识再多,认
识再正确也不
会产生社会效应,而只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没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头脑中没有新观念、
新思维、新发明,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工。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
才是最佳智力结构。第一、具备创新的潜意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个劳动者的价值是看
他的创造力和所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案,而不是看他是否执行了管理者的命令。这就要求劳动者对一切事
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是否有更好的,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和适应。
就是说潜意识里存在着创新因素或创新欲望。第二、 直觉和灵感是创造型人才重要的素
质。潜意识里创新
的要求和欲望上升为直觉和灵感。好的直觉和灵感对于新思想、新事物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第三、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刻苦钻研的能力。
人文素质。第一、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人把社会结构比做硬件,把人文社会科学为
基础的路线、方针、政策比做软件。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运用不好或根本不重视其学习的人才,
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难以实现的。第二、具备现代协作能力。知识经济仍然存在竞争,但竞争的方
式发生了变化,竞争主体将以合作为手段进行竞争,即联合竞争。其特征是建立联系、跨越边界制定发展
战略。这就需要大批具备较强协作能力的人才来操作。
不具备这种协作能力,纵然有再多的知识、再新的创意。也不会完成实践过程,更不会带来
效益。第三、
勇敢自信的品格。一个人在通往既定目标的道路上要具备不怕困难和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
休的品格。
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如何尽快培养出大量创造型人才?笔者认为,一是以教育改革为本,加快教改步伐,特别是
高校改革。《高教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落实这一
任务,首先,高教工作者要从传播知识为主的观念转为培养创新素质为主的观念,教给学生学习、研究、
实践的方法和能力。其次,改革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加宽加厚基础课,文理科渗透等。再
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
如,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
发展等;变过去以教师为主改为以学生为主的组织方法,变注重讲结论改为注重讲过程分析和争论前沿学
术问题:
考试和命题方法,由考知识为主变为考能力为主,由考记忆为主变为考创造力为主等。二是
企业必须把培养自己成员创造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经营决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企业拥有优
于一般学校的人才培养条件,
如实践基地、现代化设备、网络、基金等。外国有的企业成立了杰出的人才中心和能力中
心,中国的企业何尝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呢?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