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想像未来的城市
作者:展望网 @ 2001-02-27
想像未来大都市
我们将在业内知名专家的帮助下,尝试着去了解我们未来的家,看看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会是什么模
样,我们的生活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然,提前几十年感受未来绝非易事。毫无疑问,一些预测将能实
现,但是并非所有的“纸上谈兵”都能成为现实。
城市耸入云天或横向发展,大都市深入地下或漂浮在海面,有人认为这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是不要
忘了,在一个世纪前,移动电话还是不可思议的东西,谈起登陆月球还要冒被人当作疯子的危险。因此,
还是让我们试着想像一下未来吧!
从超大城市到巨型城市 圣保罗、巴西利亚、墨西哥城、东京、
新加坡和洛杉矶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都属于超级大城市,数百万的人口,一望无际 的建筑物,人们
忐忑不安地寻求新的居住空间。居住问题可能代表了新的千年最令人担忧的方面。上世纪初,城市居民为
2.24 亿,今天几乎达30亿,据最为可靠的预测, 2025年城市人口将超过50亿。拥挤不堪的人口,使
城市规划专家对大城市的未来提出了强烈的疑问。建筑师维托里奥·格雷戈 蒂解释说:“谈论未来的城市并
非易事,欧洲的大城市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有天壤之别。欧洲的城市有稳定性,在未来数十年内,这种
稳定性还将保持下去,而非洲、南美和亚洲的大城市则以令人眩晕的超常速度发展,给城市规划留下的余
地很小,从而使本已困扰大城市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比如,饮用水的供应、垃圾处理、人们居住空间越
来越大而造成的交通和运输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只要想想以下数字就够了:目前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数已从16个
增加到400个,其中2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千万。有着广阔郊区的超级大城市实际上已没有任何城市中心可
言。
比如,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许多人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它的踪影,但它在全球最大城市排名中名列第
16位,到2024年有可能跃居到第3位,届时人口估计可达2400万。
西方国家也会有它们的问题。趋势是大都市似乎朝着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慢慢吞并小城市。从技术
上可以称其为“集合城市(拥有卫星城市的大都市)”或者“扩散城市”,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城市虽
然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但它产生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大量的土地被侵占,一望无际的居民区构成一个巨大的
无与伦比的城市布局。其中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日本的大皈—京都—东京的建筑物
几乎没有中断地连成一片。
意大利佩斯卡拉大学城市规划学讲师罗萨里奥·帕维亚认为:“未来的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超级怪物,
技术高超的建筑和简单、传统的建筑并肩而立,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城市的增长,因为在未来几十年内这是
不可避免的。真正令人担忧的危险来自全球化。随着这种步伐的向前迈进,全球的城市到了完全同化的地
步。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多样性,只有个性化才能使一个大城 市与另一个大城市区别开来。我们要力求避免
到了里约热内卢,却把它误作米兰的郊区这种情况。”
人人在家办公、工作和网络密不可分继工业革命之后,信息革命的到来必将使大城市的面貌焕然一
新,并改变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容置疑的是,21世纪的城市将肩负起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的任务。
我们在此可以借用西班牙巴斯克(Pais Vasco)大学逻辑和哲学教师哈维尔·埃切维里亚在新近发
表的一篇小品文中创造的一个名词——信息城市。在这座全新的城市中,生产资料将由信息工具和装备有信
息网络的通道构成。它们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事实上,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中,自动
化造成了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所需人员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今仅仅有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22%的人就业于工业部门, 而足有55%的人以某种方式与信
息业有关。
人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依赖完善的电信设施,在网上就可购物,进行银行交易,申请证书,甚至
可以在家办公。
目前,在美国大约有1100万人,在欧洲15国有300万人不必每天早上赶往公司上班,他们可以在自己
家里开展业务活动。
专家之一杰克·尼勒斯讲,未来15到20年内,在家办公的人数将以几何级数增长,仅欧洲就可达4000
万。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迁,它将完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整体结构,但也不乏副作用。
这种变迁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交通堵塞(私人汽车占80%)问题,另一方面,也势必造成像工厂
这样的聚集地点(所有员工共处一地将没有必要)以及城市本身重要性的丧失。
50年后,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那些城市中心可能会一无用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居所,因为光
纤和卫星密布,无处不达。意大利米兰—比科卡大学城市社会学教授圭多·马尔丁诺蒂解释道:“这是一种
极端的和很少有人能赞同的看法。许多研究表明,偏远和与世隔绝的位置成为居住上选的说法是错误的,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家上班,即使那些将这样做的人也不会放弃把城市作为从事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
所。他们仍旧要去剧院,参观博物馆, 进城购物。对许多人来说,完全与世隔绝的状况是难以接受的。人
毕竟是社会化的动物。”
因此,网络包围的大都市不会替代石头和水泥构筑的大城市,而只不过是未来大都市形成过程中的一
个阶段而已。
地下城市成长爱丽斯城(Alice City)可能将是全球第一座地下城市。虽然目前仅是一项计划而
已,但这项计划已不乏竞争对手。例如, 清水公司考虑建立一个巨大的地下隧道网, 占地几乎达800平
方公里,它能够容纳商业中心、健身房和其他服务设施。
不远的将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每天会有50万人在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设施系统中购物、工作,度过
一天的大部分时光。这个地下系统由30多公里的走廊同广场、商店、办公室甚至还有医院相连。这是一种
对付严冬的办法,隆冬时节蒙特利尔的室外温度可达零下34度。除了一般意义外,今天,利用地下设施还
可以解决道路堵塞问题,这是城市发展的症结之一。超大城市必须应付几百万人口每天的出行问题。最为
典型的例子当属东京,如果考虑到其周围数不胜数的卫星城,它的居民会由1200万增加到近3000万,这
些人每天赶去上班,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所花费的时间平均要1个多小时。尽管有城市高速公路穿过东
京, 但是交通仍然十分拥挤,每小时车速超不过20公里,所以,最常用的交通工具除汽车之外,还有地
铁。但是,每天有800万乘客被戴白手套的勤奋的工作人员压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内。
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现象吗?完全不是。所有的城市在居民出行方面早晚都有陷入瘫痪的危险。可能
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地下空间,以使大的交通干线变得通畅,建立更为有效和快速的交通网。在世界各地
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计划。
在欧洲,大都市在发展的同时,还要面对完好保存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建筑物的问题,提高交通效率
必须向保存文化遗产方面 做出让步。比如,斯德哥尔摩正在围绕古城建设一条深埋在地下的环线,运行路
线约为 14公里,通风孔超过20个。德国和法国也在考虑出台类似的计划。铁路运输也在朝这个方向发
展。
2005年,瑞典将在马尔默完成一项城市隧道工程,这个隧道将以高速列车方式穿过6公里的城区,
深度在地下12— 22米之间,它从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和城市公园穿过。
瑞士则决定建立一系列的铁路隧道,其中最长的一条隧道将位于圣戈塔尔多高地之下(距埃斯特费尔
德和博迪奥57公里), 工程将从山脚下开始,正式运营后,运行时间将大为缩短,预计不到2小时就可从
米兰抵达苏黎世。
尚处于评估阶段的另一项计划就是欧洲—非洲隧道计划,这条隧道全长38公里,位于地中海之下,连
接西班牙的帕洛马角(Punta Paloma)和摩洛哥的马拉巴塔角(Punta Malabata)。未来几十年内,
这个隧道有可能把这两个大陆连接起来。
有人认为,所有这一切将化解这些超级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就好像把垃圾
藏在地毯下一样,而把 “清除垃圾”这项艰巨的任务留给了子孙后代。
建造人工岛:向海洋要空间理想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尊重和保护环境,同时又不必放弃亨受任何最为现
代化和最为先进的技术所带来的成果,这是一个公认的准则。现在,人们需要有一个“微型宇宙”。在那
里,陆地和海洋聚合在一个平衡和一体化的系统之中,能够利用海洋,减轻人口膨胀和交通堵塞的问题。
这既非遥不可及又非天方夜谭,这是日本重建大阪湾计划给人以启迪的原则之一。
从2001年起,日本将开始建造一个位于水下的“海洋走廊”,目的是建立一个交通运输系统,以缓解
沿海城市拥堵混乱的交通状况。这项计划规定建造一条巨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分为几个部分,它将提高公
路系统和高速铁路的整体运输能力,达到40分钟内能环绕海湾一周。同地面的10个接点分别位于大阪周围
的战略要地,它们将起到与地面交通相衔接的作用。设计者把注意力特别放在了将关西国际机场和神户 场
(国内航线的终点站)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联合使用两个机场,从而使国内外航空运输联为
一体。
空间并非遥不可及。工程师理查德·杰沃尔斯基认为,可以建造一些有旅游价值的海上城市,占地从
150到300平方公里。这些“适于居住的漂浮单位”在造船厂进行装配,然后运到深海,就在200米的深处
停泊抛锚,并由防波堤进行保护。这些海上城市有港口,有可供居住的大楼,还有商店。家用废弃物可加
以无害处理,大型海水淡化设备提供饮用水。摩洛哥正在研究一项类似的计划,准备为游客在西撒哈拉埃
尔阿尤恩的深海建立一个由人工岛组成的群岛。无独有偶,以色列也计划在地中海深海建立5个人工岛,以
解决人口居住拥挤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岛上很快将建造一些能容2万居民和接待3万多名游客的塔楼。受土
地匮乏和地价高昂困扰的日本人已多次利用或打算利用大海修房造屋。位于大阪湾建在海洋上的关西机场
就是一例。香港也争相效仿, 1.5万名工人历时4年在赤鹾角和大屿山岛之间建成了一个人工基地,这是
于1998年7月投入使用的香港新机场的必要平台。事实上,水下居住区的历史由来已久。1977年到1991
年间在地中海建成的几座水下建筑物是建筑师雅克·鲁热里的作品,现在他梦想能在美国再显身手,在海中
建造一个能为50—500人提供住宿的小村庄。这是一个令人好奇的最新杰作。如果说在过去面对紧迫的日常
问题,人们考虑逃往遥远和荒凉的岛屿,那么在将来当这些回归自然的地方被占领完之后,就必须再建设
一些这种岛屿。
经济展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