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工场
从鬼谷其人及其教学说起
作者:杜彪 @ 2001-03-17
从鬼谷其人及其教学说起
杜 彪
中国历史上最神密的人物,莫过于鬼谷子。《鬼谷子序》中云: “周时 有豪士,隐居鬼谷,自号‘鬼
谷先生’,无乡、里、族、姓、名、字。”
不求闻达于世,只求默默育人,并志在培养能翻江倒海的高士,可能在中国还没有。鬼谷子就是这样的奇
人。
鬼谷子,其名就十分神秘。有人说因地名而得名,还有人传得更神: 其母食鬼示稻谷而有孕,三年后
生子,形容古怪,眼放青光,故称鬼谷子。
还有人说,他因给人专授阴谋诡计之术而得“鬼名”。五代时蜀人杜光庭 在其《录异记》中说:“鬼谷先生
者,古之真仙也。姓王氏,自轩辕之代,
历于商周。”王姓,其名是“翊”,还是“栩”,还是“善”,无以考证。 这种神秘性,是才高、功大、而又
不愿出名所演化出来的“谜”。
鬼谷子的学历与经历,造就了鬼谷子是一代无人能及的“宗师”。有
人说,他以道教为本,杂墨、儒、法、兵,并创立鬼谷子的学用理论。鬼谷子不拘于“识”,而强调“用”,
并进行发挥性的“用”。在渊博的知
识基础上,世人将他誉为阴阳家的术算鼻祖,纵横之术的宗师,六韬三略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识,“通天彻
地,人所不及”,以自己的学识吸引学生多达五百人,来之不拒,去之不追,可谓双向选择,来去自便,就
学自由。他自信,有用的知识就是吸引力;学生离你而去,说明你老师素质不高,没有能使学生感兴趣的
有用知识。这比今天一些院校的“报名不退、
专业不转、用钝刀子宰学生”要高明得多。
战乱不止,列强纷争,各国都在为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拚搏,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在
这种社会背景下,按当时社会的紧迫需要,鬼谷子设立了这样一些专业:数学(予测术),日月象纬,尽在
掌中,
占往察来,没有不准;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神鬼莫测;游说,广记博闻,明察优劣,
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在众多学生中,高才生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孙膑,吴国大将孙武之后,为
齐国军师,帮大将田忌累打胜仗,并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庞涓,魏国元帅,统领魏国军队,
多打胜仗,后兵败自杀。他们均系鬼谷子的兵学专业的学生。苏秦,佩六国相印,合众抗秦;张仪,两次
相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拆合纵而行连横,使仇敌粉粉倒戈向秦。这两位是游说专业毕业
的学生。四位历史名人的业绩,足以使老师名垂青史,万古常青。我们的教育者,也应在高才生上下功
夫;试问,今天有多少教师注意高才生的培养?
上述人物,翻江倒海,使战国风云摇摆不定,几度春秋,王候们听到他们的大名,就心惊肉跳,慌慌
不可终日;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就成了“
神”,而且神密莫测。各国为了自强,不惜重金寻找鬼谷子;而鬼谷子却消然失踪,杳无踪迹。这种“杳无
踪迹”,更使各国坐卧不安,怕鬼谷辅佐敌国,置自己于死地。这说明,知识就是力量,老师同样可以成
名。这种“人才之争”,在市场竞争的今天和以后,将后愈演愈烈,甚至还会出现“寻鬼谷热潮”。
市场之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争;随着市场竟争的日益加剧,这种人 才的争夺战也将日益激列。企业
因人而亏,也因人而盈;这类事实信息,
每天都可从报纸上看到。未来的天下,将是有志于“才”的天下。我们应 尽量使自己成为才男才女,特别
是年青人;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多培养一
些能“翻江倒海”的高才生;有了这些高才生,我们也会象鬼谷一样神圣。
鬼谷子的道德与学识的修养,是造就高才生的前题。蔡真人抱着“复蔡”的仇恨教授鬼谷子,鬼谷子则
抱着“大一统”与“纵横天下”的决心教授他的学生。没有政治抱负,必是鼠目寸光之辈;没有好的社会道德
修养,也就没有立身教育之本;没有渊博的知识修养,也就不能吸引学生,折服学生,更造就不出高才
生。我们今天的教师,首先要有社会主义政德与道德,其次还得有渊博的知识。从鬼谷子的学历与教历
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第一、按社会需要设置专业
鬼谷能按照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而我们则是按照理论计划模式设置专业。在中国经济与金融走向世界
的今天,国际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外向型的专业设置就显得十分紧迫。
如国际金融、国际企业管理、国际会计、涉外经济、工业外贸等等。但现实是,我国五十年代从前苏联引
进的部门经济专业,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如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物资经济、劳动经济、企业管理等等。
这些专业的教材也跟不上改革的步子,如工资改革已经执行多年,但有的教材至今还是八级工资制。学生
报考率很低,有些专业近几年无人问津。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
赶不上鬼谷子。
第二、选择“高才生”
庞涓轻浮,不扎实,不肯深学,喜欢哗众取宠,而孙膑则相反。有次鬼谷子出了一道题:谁能将他从屋
子里叫出去,谁的智力就高,谁就胜利。
庞涓用元始天尊与九天玄女骗老师,老师端坐不动。轮到孙膑,他说: “师傅,我不行,您老人家能后知
五百年,我那儿能请得动您?”老师说:“
没有办法了?”孙膑说:“我不能将您请出去,却可以将您从屋外请进来。”
鬼谷起身走到外边,孙膑说:“老师,我胜了。”鬼谷才知中了孙膑的“计”。从此,对孙膑更加敬重,将自
己注解的孙子兵法给孙膑看,并给以讲解,造就了一代奇才。
研究鬼谷子的施教,看我们现在的教学,实在差距太大。在我们的教师中,留心“高才生”的人不多,
给吃偏饭的人就更少,将“出类拔萃”
的培养作为己任的几乎没有。上课,是院校安排的任务,谁敢不去;讲完课,挟着书包就走,只有等到下
次讲课,学生才能看到老师。有些大学老师,任务观很重,只管讲课,不管育人,甚至课都讲完了,还不
知道学生叫什么名子。这能培养出“苏秦、张仪”式的人物?!进校难,选择专业难,自由听课难,出校也
难,一切都是按机械的规则运行,那儿有鬼谷子的灵活性?
第三、实例教学
鬼谷不搞“大而空”的理论,而是实事求是,围绕社会关心的大问题进行实例剖析教学。这种教学的
基础,是社会实践;为了猎取社会知识,他曾周游列国,察地理,明国情,讨优劣,列国之势,尽在心
中。以南北为“纵”,以东西为“横”,作大势分析,这是他的宏观教学;以“国本位”为基点,进行微观分
析;以“利害”为红线,贯彻教学始终。在教学中,他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而注重学生的分析、推理与说
辩能力,从而
造就了苏秦、张仪这样名垂千古的“说客”。他们能针对各国的具体处境,纵览大势,明理优劣,妙语连
珠,透骨彻髓,使千百听者为之折服,轻而易举地“就范”。我们今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需要百万“说
客”,但现实远远跟不上。
在我们的管理教学中,大而空的理论占的比重很大。常识性的东西讲得多,需要知道的要害却讲得很
少,特别碰到一些棘手问题,老师就绕道走。有些讲企业管理的教师,却没有进过工厂,更谈不上实际管
理企业的经验。讲公关的教师没有社交能力与社交实践,只能照着书本给学生念。他们备课是背讲议,他
们讲课还是背讲议。听这种课,对学生不是享受,而是受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向鬼谷学习。
第四、考核能力,按水平打分
游说专业的学生毕业了,老师就让他们下到地窖,对他进行游说。谁的游说能使他“泣下沾襟”,谁就
可以毕业。苏秦以自己的痛苦经历为素材,加上一些文学色彩的渲染,竟使老师苍然泪下,最后以优异成
绩毕业。张议以魏国的兴衰为素材,表达清析,妙语不断,情真意切,以一种内在的感人力竟使老师动
情,也准于毕业。这种考试方法,值得我们研究。
现在的情况是,老师讲,学生记,到期末考笔记。谁背的多,谁记的多,谁就能得高分。所考的内
容,大多是空而又空的理论,到用的时候竟忘得一干二净。我们能不能向鬼谷学习,将学管理的学生放到
工厂与商场,只要能使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变得更好,就让其毕业。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