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鑫 @ 2001-03-19
●随笔杂谈
电视广告闲谈
金 鑫
关于电视广告,记得章明先生在一篇短文中作过这样的比喻:“……给你端上一碗饭来,至少掺了半碗
沙子——广告,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除非你不看电视。”读来不禁会心一笑。
起先,我也是不愿意看电视广告的。一部精彩的节目,有时到了紧要关头,画面一闪,镜头一转,就
有卖东西的牢牢占住了屏幕,说得天花乱坠,直把一根稻草说成一根金条,喋喋不休,不厌其烦。这样的
广告,有时足足几分钟,甚至更长。但是没有办法,毕竟对于节目的喜爱要远远超过对于广告的反感。要
看节目,就得忍受广告的轮番轰炸之苦。通常的抵制方式就是调频道,由A台进入B台,可是广告的阵地空
间实在是大,无孔不入,过不了多久,B台照样是广告闪亮登场,换了C台同样如此。
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就习惯了广告。再稍稍留心,发现广告其实也有不少可看之处。
尽管广告夹杂着浓厚的商业气息,以达到推介产品的营销目的,但由于经过周密的策划,往往以艺术的画
面和声像资料展示在我们面前。那些经过包装的产品,如同化了妆的新娘,千姿百态,加之介绍人像媒婆
一般讲述着诱入的说辞,大谈特谈用了某某产品怎么怎么心爽神怡,确实起到了让人心动的效果。平心而
论,除了药品,谁不希望享受那些时尚的屏中之物呢?
许多广告中运用了一句话广告语的宣传方式,比如“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
后来竟成了不少产品的代名词,一次记不往,两次,三次,就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扎下根来。以至于提到哪
一句广告语,我们就会想起是哪一种产品。那些广告上宣传的产品,后来不知不觉地进入千家万户,上了
我们的餐桌,进入我们的厨房,成为我们家居消费的首选。我的老母亲年过花甲,也不识字,但在超市购
物,买回来的东西却大多是电视上广告里见过的。不得不承认,有时是广告在引导着我们的生活潮流。
我们也为广告付出了“代价”。精明的广告商不惜重金花费一捆捆人民币抢占最佳收视点,凭借广告出
了名的产品也大多价格不菲。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是广告的收看者,在拥有广告中的商品的同
时,也为广告商一点一点地交付着广告费。
毋庸讳言,电视广告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做得品位不高,格调俗套,至少说考虑欠周。比如
治疗咳嗽,非得用“咳不容缓”来纂改成语么?有一则广告,值严寒时节,一个身着龙袍、皇帝模样的人穿
着一种保暖内衣,大嚷说不冷不冷,看了不禁要发笑,什么朝代的皇帝穿过这玩艺儿?况且,以“皇
帝”的“龙威”来推销产品,在感情上我们是不太能够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