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俊庆 @ 2001-04-01
拜年
邓俊庆
午夜的钟声刚刚敲响,只持续了片刻的宁静便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响声撕得粉碎。那声音起初是零星
的,微弱的,含混的,逐渐地高亢起来,如海潮般势不可当地从黑沉沉的夜空中滚了过来。原本还清凉的
空气被震颤了,融满了火药的香味儿和人群的欢呼声……
西邻三叔的儿子在尖着嗓子喊:“噢……放鞭炮罗,过年罗!”
我的心里有点惶惑,过年了,这么快?刚才还在七手八脚地忙着,包饺子,劈柴禾;再往前一点,
今晚,父亲喜滋滋地往街门上贴那副他亲手写的对联,我没来得及看全,只记得横联是“书香门第”。嘿,
父亲这人也真逗,就算家里有个当小学民办教师的父亲,也出了两个上大学的儿女,可也论不上什么“书香
门第”呀;邻里乡亲虽然也有人这么说,但那毕竟是人家随便说说。自己就把这四个字堂而皇之在贴在大门
上,别人看了不笑话才怪哩。
天刚蒙蒙亮,街上已经有人走动。嘈杂的脚步声告诉我,下一个节目就是拜年了,这可是过年最热
闹的节目,连平日那威严的支书喜叔都领着那群村干部挨家挨户地拜呢。父亲忙招呼我打开大门。前些年
可不是这样的,上午得出去拜别人。因为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民办教师,在以前还被叫做“臭老
九”、“挨过斗的”。我们不放鞭炮,不贴对联。我早早地开门出去玩,还被父亲一巴掌打回来了呢。
“你,竹儿,”父亲指着弟弟,“到门口看着点儿,你喜明叔他们过来好告诉我一声。”弟弟得令而
去。
喜明叔可真有他的,别的不说,单说这拜年吧,要在以前,哪有当官的挨家给大伙儿拜年?权大辈儿
大,只有等着别人来拜就行了,可喜明叔是领头破了这个例。那年春节,我们就闷头坐着。忽然,有人敲
门,我们都一惊:打开门,见是才当上支书不久的喜明叔和一大群村干部,而且明说他们是来给父亲拜年
的,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父亲也很激动,眼圈儿发红……从那时起,喜明叔他们每年都
来,我们家的门也总是早早地就打开了。喜明叔还是父亲的学生哩,父亲的学生可真多,三叔也是,三叔
这两年可大发了。靠跑买卖成了村上独一无二的万元户,房子翻了新,屋里摆设的据说也摩登极了,我倒
没亲眼见过,父亲一向不乍重钱,因而也看不大惯三叔。“我们虽穷,但也要有志气。”他说。弟弟来
报,“喜叔他们从东面过来了。”
“好,你再去看看。”春风立时就上了父亲的脸,他抓起那件新做的中山装,边往身上套边吩咐我
们准备这准备那。
不一会儿,弟弟转回来了嗫嗫嚅嚅地说:“他们从咱门前过去,去三叔家了。”
“什么?”父亲一下子愣住了,他呆呆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无力地坐下来;他的新衣服只套上了一
半。
父亲是个好父亲,可就是有点太爱面子了。上了点年纪,他的这个弱点就越发突出,而且人也变得
固执,有时劝也劝不听,我们只好什么也不说,我们这样习惯了。
父亲佝偻着身子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屋里很静,西邻院子里一阵一阵的笑声不时地传进来。
父亲忽然站起来,三下两下脱去那件新衣服,往炕上一丢,对我们喊:“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给我关
门!”他转过身嘴角挂上了一丝冷笑,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对我们念叨着:“哼哼,知道了吧?这就叫有钱
能叫鬼推磨呀。”
门刚掩上一半,就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推开了。喜明叔一步跨进来,后面跟一大群人。我也没说话,
只是看着他们走进屋去。
笑声立刻在屋里响起来,有喜明叔的,也有别人的,最大的是三叔的,只是没有父亲的……我跟了
进去,正听见父亲那不冷不热的声音:“坐吧你们,抽烟……”
喜明叔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别的,他们还在说笑着。喜明叔指着外面的一辆自行车:“庆儿进城上学
还没辆车,这是村上奖给你们的,昨天三叔才买出来,刚才我到他们家推来的,这家伙想赖下哩。”他指着
三叔的鼻子。
大家哄地笑起来,我看见父亲想忍没忍住,也跟着笑了,他连忙摆手道,“不中,这不中……”
“怎么不中?电视上说,这叫智力投资哩。”三叔说,“前两年,咱庄户人穷,一是因为政策不替咱
说话。再就怨咱自己没文化,不懂科学了,咱可不能再吃那哑巴亏了。”
“是啊,是啊。”父亲应着。
玩了一会儿,他们要走了,送他们到大门口,喜明叔拉着我的手,以一种饱含着期待的目光看着
我,“好好念书,以后还要靠着你们哪。”
我郑重地点点头。
站在门口,放眼望去,满街都是人。
最热闹的当然还是孩子们。三叔的儿子是孩子王,他们那一群正走过来,边走边放鞭炮。他们蜂拥着
挤进我们家的门,我方回过味来,他们也是来给老师拜年的哩。瞧,三叔那宝贝儿子还一本正经地正了正
前进帽呐!
【简评】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大概没有人不知道的;但在提笔作文时,许多同学却又常常难以摆
脱“平”的“纠缠”,总是平铺直叙,“碟子喝水——漫来”,没有波澜,缺少起伏,更乏气势。读了《拜
年》,我们或许在这方面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拜年》写了三个“意外”:新支书第一次来我家拜年,出乎意外。三个“上”构成文章的三次波澜,
借助于文章的几次对比;新年的欢庆气氛父亲的喜悦之情与数年前“我家”的冷清形成对比;支书第一次拜
年与往年的冷清形成对比;支书推来车子拜年与刚才的冷清成对比……这几个对比.增强了情感色彩的“反
差”,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