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提升假日经济的几个问题
作者:刘方木 @ 2001-04-12
提升假日经济的四个问题
假日经济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一年了。一年来,假日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奇迹,与此同时,
关于假日经济的报道和评论也一浪高过一浪,至今势头不减。假日经济前景如何?假日经济能否和如何乘
势上台阶?
刘方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一年来,人们对假日经济的讨论和报道仅仅停留在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浅层面上,有意
无意地只把假日经济视作一种应急措施和暂时现象,这种认识有待深化。应该立足于小康社会和小康消
费,重新认识并在实践中提升假日经济。关于提升假日经济要解决四个问题:
认识问题。假日经济是在扩大内需的经济行动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经济现象,假日经济对刺激宏观
经济回升功不可没,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但还不深刻。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更是经济工作的直接出发点。进入小康社会,大力发
展假日经济这一既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又能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经济形式,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
施,又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把发展假日经济提升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来认识
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个内需政策。从这个高度出发,要充分注意假日经济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千方百计提
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一方面有意识地下决心大力发展假日经济的基础设施,维护好广场、绿地、公园等
假日场所,这方面政府也要有投入。同时,大力开发假日经济产业,使假日经济自身的亮点不断出现。
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研究假日经济,应高度重视假日贫穷。当前的情况是,一小部分先富起来
的人在重复进行着高水平的假日消费,而大部分人的假日消费与平日其实没什么两样。别看今年“五.
一”节有200万人涌进北京城,这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收入精英,而且还有不少外国人。从全国来看,假日
经济的消费主体还很小。因此,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在假日扶贫中发展假日经济。
品牌问题。中秋节吃月饼,月饼是品牌;旅游公司大力鼓吹的新马泰几日游,新马泰是一个旅游品
牌;国庆节,人们大都想去一趟天安门,天安门也是一个品牌。总之,每到一个特定的假日,人们首先想
到的消费项目就是假日经济的品牌。然而,细想一下,这样的品牌实在不多。提升假日经济,必须在创造
品牌上下功夫。在假日经济品牌的塑造和创造中,应把假日文化潜力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嫁接在传
统的节日经济之上的假日经济实质上是节日经济在内不函和外延上的同时扩大,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特
质和潜力应得到保护和开发。在具体品牌的开发上,虽然清明节引发的为了故人的消费不值得提倡,但母
亲节、父亲节应有的银色假日的消费应大力开发,情人节、教师节的内容也不少。同时,我们也可在已引
进外国节日的基础上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假日经济品牌。
宏观调控问题。今年五·一,一下子从外地涌进北京人200多万人,将北京的交通、住宿、饮食搞了个
措手不及,虽然钱赚了不少,但这一假日的质量大打折扣,假日经济实际上成了假日不经济。显然,单靠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假日经济已不够。这就提出了在宏观层面上用看得见的手对假日经济的分流和
协调问题。当前每到大的假日到来时,有关部门,如铁道部、旅游局、交道部等已有了一定的联席办公会
议,但这种应急安排显然不够,政府应该设立一个“假日经济协调委员会”之类的常设办公机构,专司假日
经济的规划、协调、管理、做到未雨绸缪。例如,对假日经济首先要放长假,但也不能一放了事,而应去
考虑把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假日适当错开;及时提供法律、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假日经济公共产品;引导尽快
完善假日经济的信用体系等。
组织问题。即研究组织和中介组织问题。去年,假日经济的概念提出不久,有人便写文章反对,认为
只有假日消费,没有假日经济。我却不这样认为,原因有二:一,消费和生产永远是统一的,有假日消费
一定有假日生产,假日生产和消费和统一中以构成一种经济现象;二,我们可以从空间上将经济定义为区
域经济,同样的道理可以从时间上定义假日经济。假日经济既然已经在客观上成为经济生活中亮丽的新景
观,也应该在学术研究上成为一门新兴的亚学科,沿着 这一逻辑,当前很有成立“假日经济研究会”的必
要,将这方面的研究人才组织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整体研究和宣传效果。
还应该成立诸如“假日经济联合会”之类的行业组织,吸引各方面的假日经济主体参加,如旅馆、旅行
社、风景区管委会等企业组织,从而实现假日经济主体在行业组织领导下的自律和相互约束,以提高假日
经济的服务质量。
从现在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变只从工作日研究和发展经济为更加重视
从假日经研究和发展经济是这一全面性要求的重要方面。我们应从这一要求出发,尽快解决上述诸多问
题,全面提升假日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