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家教文化 国学根基
作者:乔 木 @ 2000-10-22
。
家教文化 国学根基
-- 读俞平伯
对俞平伯的认识,由来已久了。先是文革期间知道了他的红学研究,这大概是他的《读〈红楼
梦〉随笔》的影响;后来是他的散文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现代文学史与朱自清的同
题作文。《陶然亭的雪》,是写京华散文的又一情景美文。因为秦淮河、陶然亭都是我亲历之处,
所以感到比较亲切。前两年淘旧书,在一堆无人光顾的随笔散文书中得《燕知草》一书,里面的文
章都是写杭州的。及至不久前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俞平伯散文》(乐齐、范桥编)上下
两本,71万字读完,对俞平伯先生生平与创作形成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家教文化文化的
源远流长,国学根基的深厚牢固,造就了一代名士文化,产生了名教授、学者和作家俞平伯。
先说家教。俞平伯生于一个高等知识阶层之家,其高祖俞鸿渐,是前清举人、诗人;曾祖俞木
越(二字合一,左右结构),号曲园,生卒年代为1821-1907年,是经学大师,著有《春
在堂全书》,共250卷,有大量的学术史、文学史的随笔小品;父亲俞陛云是晚清探花,当过翰
林院编修,有多种诗文行世,母亲许之仙出身名门,也工诗文。出身在这样的家庭,童年随曲园老
人在苏州度过,20年代的头五年,俞平伯在杭州的西湖边曾祖的旧居--俞楼,与西湖山水朝夕
相伴,后来他到京城后,还不时濡墨走笔写西湖的情思。
再看国学。朱自清先生说俞平伯的性情像明朝人,是指像明末张岱、王思任等一派名士。在文
学史上,人们把周作人、俞平伯、废名这一散文流派,称为名士派。今天看来,俞平伯的散文合集
很有一点宽泛,有些诗文述评像论文,有像散文,如《谈中国小说》、《论〈水浒传〉七十回古本
之有无》这些像论文,但是因为他的学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富于可感性、形象性和趣
味性,是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散文。俞平伯早期散文(1918-1922)多杂文随感,中期散文
(1923-1928)为情景美文,后期散文(1929年以后)走入书斋,逐渐变成一个纯粹
的学者型作家。
俞平伯的文章今天看来,有点涩味,但犹如嚼青果,开口味怪涩苦,慢慢品尝,如觉甘甜醇
香,回味无穷。若有闲暇我将再次阅读,作进一步地了解。 (乔木200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