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领袖们的千古难题
作者:黄一龙 @ 2001-04-26
领袖们的千古难题
□黄一龙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诸葛亮引用历史经验告诫阿斗的话,语见《出师表》,说“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这条方针的意思并不高深,犹如说“要吃饭,不要吃屎”,为的是皇帝好。所以历来的皇帝都懂
得,历来的皇帝都同意,没有人提出“亲小人,远贤臣”的口号和它竞争。
可是它却难于实行。紧接着上述那句话,就是“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说明在实践
上“要吃屎,不吃饭”的已经大有人在。接着下来的事实是,他所谆谆告诫的对象本人,在遵行他的教导二
十来年以后,实在闷得发慌,改而积极参加吃屎党,亲黄皓,远姜维,宫内府内被他搞得污七糟八,几年
之间就把蜀汉玩完。而以后像他一样的皇帝,代有传人,各领风骚若干年,总是搞得国破家亡民穷财尽而
后已。同意“亲贤臣,远小人”的方针,却实行“亲小人,远贤臣”的政策,而且世代相传,生生不已,真是
千古之谜。但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坐在他们的宝座想想,谜底也不难求得,这就是在如何界定贤臣和小人
的问题上,宝座上下发生了分歧。宝座下面认为是贤臣的,上面却认为是小人,反之亦然,自我感觉却是
认真执行“亲贤臣,远小人”的方针,群小包围成了群贤毕至,诛杀忠良成了除恶务尽,好个雄才大略的主
子!有了这种幻觉,不到山穷水尽“仓皇辞庙日”,一般不会醒来。
单单责备这些当最高领导的智商不高,认黑为白,我看未必公平。因为上述的界定贤臣小人的问
题,其实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留下的一大难题。对于封建王朝,什么人是贤臣呢?首要的条件自然是“忠”。
可是这个“忠”的内涵却是双重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死谏,武死战,
是忠,忠于国家。可是视皇上如同老子,胜过老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找乐子,臣挖空心思筑
酒池设肉林选美女做清池修宫殿造龙舟,也是忠,忠于皇帝本人。“忠”的双重含义,使古来多少当臣子的
伤透了脑筋。要忠于国,国家的事就不能胡搞,搞垮了君臣都要倒霉。可是“忠言逆耳”。逆了君的耳,让
他不舒服,还算忠于君吗?还能令君觉得这是忠于他吗?所谓“伴君若伴虎”,历来认为这是由于当皇帝的
脾气都不好,我以为倒是这个“忠”字的歧义在作怪。它不仅使臣子难当,而且君王难做。“家天下”者,国
就是君的家,君王自然不想败家,所以从主观上讲,没有希望亡国之君,所以臣下还是以能进“忠言”的
好。可是一个君王如果成天“让人讲话”来使自己不舒服,这个家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最好有这样的贤臣,
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又忠心娱君,不说“阴暗面”。而历史事实是二者不可得兼,那就只好靠君王自己跟
着感觉来判断谁是贤臣谁是小人了。
而感觉却又常常靠不住。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最易接纳小人的贡献,以声色犬马再加称颂圣上英
明为有趣,向脑袋发出错误信息,所以常使君王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之时犯判断错误,以小人不过人民
共和国总给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这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重新诠释那个宝贝的“忠”,使它
只有一种含义:忠于人民忠于祖国,除此以外一概不认。当然,这不过是书生之见,书生对于君也臣也两
无体验,纸上谈忠罢了。
(高昱摘自《领袖们的千古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