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军文化
听了会让人吓一跳的新童谣
作者:新华网 @ 2001-04-28
听了会让人吓一跳的新童谣
如今校园里传出新童谣,听了让人吓了一跳。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是许多成年人记忆中的老
童谣,它曾带给了我们许多儿时的欢乐,可是如今校园里又传出了这样的童谣。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对记者的采访有了这样的回答:
学生:“考试作弊,齐心合力,谁敢告密,下课暴力。”
学生:“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外国,兄弟姐妹都死了,就剩我一个,兜里还剩二毛
钱,叫我怎么活。”
学生:“书中的烦恼,向泰森说说,作业的事情,向金庸谈谈。”
孩子们传唱的这些新童谣引起了一些教育专家的关注,2001年
2月出版的第一、二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刊登了“新校园童谣31则”。这本杂志
的读者群主要是老师和家长。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孙云晓:“我们这个少年儿童杂志,所以公开发表这些新校园童
谣,目的就一个,就是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那么,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唱什
么?我们发现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很多方面不了解孩子。”
翻开这本杂志,我们看到这样的文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谁也
跑不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处处学几何。学了几何几何用,不学几何又几何。”这些童谣反映出了
孩子的幽默,诙谐,从里面我们也感受到了抱怨的情绪。
孙云晓:“孩子说,老师就记下来了,就推荐给我们。这是孩子们唱的歌谣,我们从里
面选了一部分,登在我们杂志上。”
针对校园里越来越广泛流传的新童谣这一现象,2001年3月20 日北京市光明小学五年
一班专门开了一次题名为“校园童谣我来评
”的主题班会。那么,孩子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童谣的呢?
学生:“乍一听,觉得特别可笑,可仔细又一想,这些歌谣一点都不切合实际,并且我
觉得这些歌谣,对我们的心灵健康也有不好地方。”
学生:“我觉得大家不要像这种同学学习,不能把自己的心灵弄得非常的黑,要把自己
的心灵创造得更加美丽。”
学生:“我觉得还是那些比较好的歌谣比较朗朗上口,而且就是给人一听觉得你特别高
尚。”
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带有戏谑、自嘲和玩笑的新校园童谣,家长和老师们也无不感到惊
讶和不安。
一位老师:“有这么一首歌谣,就是说,我记不太清了,里面有几句,什么到那去理
发,然后是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 。我觉得如果我们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善良这个角度去
讲,这些童谣就显得凶恶了一点。”
一位家长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稍微差一些,觉得好玩,但是我觉得这样不
好。”
我们了解到,不管是孩子们还是老师和家长,都是比较喜欢那些朗朗上口的好童谣。可
是为什么还有不少孩子会传唱那些带有消极思想的童谣呢?
一位学生:“我有时候感觉压力太大了,就编一些来唱。学校音乐课教的歌我不喜欢,
有些歌太老了。”
这些童谣的作者都是些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无论从智力和身体发育上都处在一个不
稳定的发育时期。他们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但同时又难以承担过重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用通过传唱
改编童谣的方式,试图从中得到自我的排解。
学生:“学校的歌曲太老了,我们根本就不喜欢,老师跟家长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在想什
么。”
学生:“我们写作业的时候觉得压力很大,写完作业以后,家长还会给我们留家庭作
业,我们感到很烦,就编一些童谣来解闷。 ”
专家告诉我们现如今的孩子存在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是
来自家长方面的情感压力。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几乎是倾尽了全部的爱,可是大多
数家长只是单纯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往往忽视了跟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以致于往往误解了孩子的
一些想法。
记者问:“有了困难、烦恼的时候会跟谁说?”
学生:“他会跟我说,会跟我说,也会跟我说。”
记者问:“为什么不跟父母说?”
学生:“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
因为我曾经跟父母说过一件事,但是父母只是给我错误的理解,其实不是我的错,但是
父母却理解错了,我感到委屈,所以以后我就什么事都不想跟父母说。
孩子们告诉我们,他们在不被理解或感到压力大时,才会传唱一些带有消极内容的童
谣,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起那些富于童贞、对他们有益的童谣呢?
在这次采访当中我们结识了一名叫卿爽的小学生。他是北京市光明小学五年一班的小学
生,活泼开朗,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他在感到压力大的时候也曾经改编过一些童谣。
光明小学学生卿爽:“我也写过很多有关申奥的校园歌谣,像绿色家园拍手歌,我也唱
一些环保的歌谣。”
卿爽告诉我们,他之所以没什么太多的烦心事,是因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时间比较多,所
以当他有烦恼和压力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的及时引导。
卿爽父母:“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间比一般的家庭要多。说老实话,我们有的时
候,也比较困惑。有的时候,孩子回来讲的一些事情,我们感觉到对这个孩子不是非常地了解。所以就去
学校跟老师交流意见。或者向同班同学咨询,更好地从侧面了解他。
”
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的陈会昌教授认为:如今的孩子们个性开放,生活的环境多元化,
自由度也超过从前,在改编这些童谣时可能会有出现一些超出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童谣,对于那些不太健康
的和带有消极内容的童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反思一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陈会昌:“目前我建议广大教师他们应多增加学习一些心
理学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知识,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这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提
高他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前只是关注他们的教学,今后我觉得应把学生的心理进行诊断,并且能恰
当的帮助,教育和辅导的对策。这是咱们教育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面对那些新童谣的出现,专家呼吁家长和老师应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如何正
确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有益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愿我们的
校园里能有一些健康向上的新童谣出现。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