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木 @ 2001-05-04
4月25日 无意走沐阳
那年从山东回家,暮色重了,电话打到宿迁市找一个“副厅”安排一顿晚饭,无乃小车从徐州至宿迁,
路不通,而我们一行绕道沐阳,沐阳的同志不熟悉但很客气地安排了晚饭,当时的沐阳还是省重点扶贫
县。从此我对沐阳有了一点感性认识。
后来,乘车游学京城多次途经沐阳,发现沐阳的县城大变样了。
不久前,沐阳的友人赠我一册志书,我才得以对沐阳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
沐阳县颜集乡虞溪村,相传是项羽的爱姬-虞姬(?-前202)的故里,当项羽被围垓下,她和歌
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气壮山河。如果说人们至今
思项羽的悲壮,不如说人们同样思虞姬。英雄美人,是虞姬断项羽眷念之情,激霸王英豪之气。
沐阳县还是沈括、袁枚的当官处。沈括(1031-1095),钱塘人,北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和科学家。沈括曾任沐阳主簿,晚年居润州(镇江)梦溪园,有《梦溪笔谈》传世。袁枚(1716-
1797),钱塘人,晚年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1743-1745年任沐阳知县等职,辞官后
居江宁,有《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传世。这两位在历史上均有政声,更重要的是文章传世。袁枚
在任上于衙前手植紫藤一株,绕槐而上,今紫藤苍劲古拙,枝繁叶茂,邑人呼为袁公藤。
也许是袁枚重视教育有遗风,使沐阳厚实的文化传统至今犹存。在民国时,城隍庙有戏楼,戏楼有对
联:“人生如戏剧,或君或臣或父子或朋友,仔细看来,无非是生丑净旦;戏剧似人生,有荣有辱有喜怒有
贵贱,曲折演出,不外乎离合悲欢。”
关于淮海戏的产生有三种说法,其中一说是淮海戏源于秦腔。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记载:“秦腔始
于秦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豫至淮水而止”。据此推断,淮海戏为秦腔一支,系经融合徽剧、京
剧和柳琴戏后创立的新剧种。这一说有新的说法。
沐阳县成立文联是1950年9月。而我于1981年参加某县文联第一次代表大会,那时说这是全国第一
个县级文联,看来有所不确。人有的时候常常夜郎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其实还差得远呢。
无意走沐阳,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乔木于智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