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布衣学者张中行老
作者:乔木 @ 2001-05-06
布衣学者张中行老
乔木
读过他的大作《顺生论》、《负暄琐话》等文集,对张老先生有几分敬重。
报上老是传这位老先生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反面典型,落后的、自私的知识分子余永泽的原
型。
缘由有一点的是:张中行是杨沫的第一个爱人,后来由于“道 不同”而分手,上个世纪30年代初,
张中行与杨沫曾共同生活了五年,并且生育了女儿徐然,但是由于后来追求的理想和信仰大相径庭,最终
到了不可忍的程度。道不同,不相与谋,何况是共朝夕呢。
据普权撰文,他曾问过张老先生,张对此事一向不以为然,说哪怕小说中的人物不叫徐永泽,而是张
中行,他也绝不会争辨。
张中行就是这样一个人。
中国青年报记者蔡双燕曾有《布衣学者 张中行》一文,他说:张老寓居于北京祁家豁子。那天他走
在街头一家复印店前时,忽然双手颤抖,流出口涎, 家人急忙把他送往医院。经脑CT检查,医生诊断为轻
微脑栓塞。
年逾90高龄的中行老人一向身体康健,未有病状,此次惊动亲朋老友以及学届、传媒人士,纷纷讯
问消息。张中行现在主要由女儿照顾,为避免访者众多影响老人养息,中行老的家人婉拒了不少探访。
记者近日采访了与张中行同在一个编辑室工作多年的李世中,从 他那里了解到:张老入院初期,不
能吃饭饮水,只能通过胃管进食特 制的营养配餐。其间还从北京安贞医院转到305医院。经过一段时间治
疗,现在状况已趋于稳定,精神状态良好。
张中行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个农家。193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
教,并办过佛学研究杂志。建国后长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退休后又担任人
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到两年前开始在家著文。
在60余年的治学生涯中,张中行的著述涉及文史、佛学、哲学,被誉为“杂家”,他与季羡林、金克
木并称为“燕园三老”。80年代 以来,张中行相继出版了著作《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
话》、《说梦楼谈屑》、《禅外说禅》、《流年碎影》等等,写旧人旧事,谈学问,研究人生哲理。其文
风古朴,知识博杂,无趋时之态,有“五四”遗风,受到广泛认可与赞誉。他所写的杂文被称作“新世说新
语”,所著的《顺生论》被认为是一部当代中国的《论语》。
自30年代出入红楼巨著,到90年代勤于议论时政,这在当代中国还罕有其人。
在认为“知识分子不革命就是反动落后”的年代,张中行曾受到非议。在历次运动中,因为“知识分
子是被改造的对象”,亦经历过干校劳动,遣返回老家等待遇。沉浮之中,张中行一直潜心治学,为人散
淡,不入官场,连中国作协也无意加入,被称为“布衣学者”。
与张中行多年共事的李世中说,张老“为人平易,不像文人,说的是家常话,爱聊北京旧事。从不显
山露水,表面上看不出有这么大学问,这么高修养”。
出生于平民,淡泊于名利,谨言慎行,低调从事,这是张先生的为人。近年来,张中行的文章开始
更多地倾向于评议时政,曾专门撰文探讨时政问题,显示了老北大的“科学民主”精神。议政之余,“民
生”也是老人关注的重点。他赞同孟子“民为贵”的思想。李世中透露,张中行的新作已定名为《民贵文
辑》,即将出版。
布衣学者张中行老,他是个雅人、雅行、雅趣又写雅文的人,平生淡泊,疏于名利,远于世俗,洁身
自律,遨游于书海,伏案于窗前,寄情于林下乡风,粗茶淡饭,而终日不悔......
智慧城制造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