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报告厅
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后发优势
作者:薛亮 孙云鹏 @ 2001-05-09
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后发优势
薛亮 孙云鹏
金融企业是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企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与苏南相比,苏北盐
城市金融部门在存贷款总量、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
距,可以说我市金融部门拥有的相对于苏南地区而言的自身发展优势并不明显,但就金融部门而言,仅仅
着眼于这种自身发展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金融部门的行业职能优势,把苏北经济发
展的后发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以体现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作用。盐城市在区位
条件、农业基础、要素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金融部门可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组合,把我市经济增
长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以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实现
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全面提高地方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市各金融机构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调整信贷结构,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较好地支持了我市经济的发展,金融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为进一步发挥我市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奠
定了基础。
1、信贷工作得到不断改进,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市各级金融机构逐步确立在
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增量投入与盘活存量,扩大投入与化解风险的关系,努
力克服约束信贷投放的内在因素,加强了银行、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在强化信贷约束机制的同时
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信贷管理体制,促进了信贷投入的增加和信贷结构的调整,较好地支持了我市的
经济的发展。2000年末,剔除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后,各项贷款余额301.83亿元,占全省的
5.06%,近几年新增存贷比例在50%左右,考虑到农网改造、抵贷资产科目调整等因素,总体而言经济发
展过程中符合条件的贷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同时新增贷款质量较好,金融部门通过优化信贷资源的配
置,促进了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促进了我市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的实
现。
2、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我市获得了成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建立
起以强化效益管理、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新的管理体制,加快了商业化步伐,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目前
已建立起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督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其它金
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机构数量达1200多个,为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尤其
是我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一些成绩。1996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坚持走合作金融之
路;在体制上探索出县联社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的成功之举,目前已在全省全面推开;在服务上创造出农户
贷款联保和农户贷款卡制度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方便了农民贷款,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我
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也为今后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探出了路子,奠定
了基础。2000年末,我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32.21亿元,在全省占比13.85%,位居全省第一。农副
产品贷款余额63.29亿元,在全省占18.4%,也位居全省第一。
3、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金融部门积极寻找组织资金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
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花大力气狠抓组织资金工作,千方百计多吸收存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
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75.02亿元,今年一季度末已突破400亿元大关,达407.5亿
元。市商业银行、东台、大丰、盐都三县(市)农村信用联社加入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扩大金融
机构资金来源渠道。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再贷款和再贴现的使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力度
加大。仅2000年,我行累计发放再贷款余额达7.4亿元,其中对盐城市商业银行累计发放短期再贷款1.9
亿元,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5.5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1.1亿元,到今年三月末,再贷款余额达4.15亿
元,一季度累计办理再贴现5485万元。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金融对策
1、狠抓组织资金工作,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各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存款立行、效益兴
行”的观念,积极寻找组织资金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高度重视对公存款在扩张负债总量、改善负债结
构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寻求新的存款增长点,切实改善金融服务,花大力气狠抓组织资金工作,千方百计
多吸收存款,从而为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市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的发挥提供资金保
障。
2、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增加信贷投入。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推进信贷管理体制改革,
增加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要调整信贷管理责任制,既要有约束机制,又要有激
励措施,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与防范信贷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各级人民银行要继续发挥“窗口指导”的
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各项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各商业银行要通过主办银
行、银团贷款等多种形式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还贷能力强的企业增加信贷支持,对生产经营一般,微
利的大中型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要改进授信管理,从扶持的角度尽力给予支持。对亏损企业
要实行区别对待,只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可发放封闭贷款,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还本付息。在完善基层
金融机构信贷管理的前提下,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
率,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改变信贷投放过于集中,贷款范围过于狭窄的局面,增加对中小企业
的资金投入。要将主办银行制度试点的成功经验引入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上使私营个体经济享有与国有
集体企业同等待遇。可准予为部分私营个体企业办理银行汇票业务,各金融机构可对其办理贴现。
3、加强债权管理,改善信用环境。要利用当前开展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时机,加强宣传,增强社
会公众和企业的信用意识,积极推动我市信用环境的改善。地方党政部门要以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为
己任,大力表彰守信用的单位和企业,并按全国的统一布署,依法查处和纠正逃废债的行为;要按照国务
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的要求,规范企业的改制行为,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金融债务,并对不规范改制
行为进行纠正,要充分重视金融部门保全金融债权的意见,支持金融部门落实金融债权的正当要求,从而
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快续、健康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企业改制过程中金融
债权落实情况,加大依法落实债权的力度,及时将债权保全情况以及逃废债情况向地方政府及其上级行报
告;对典型的逃废债企业由金融同业公会牵头组织限期整改,限期内企业未予纠正的,由金融同业公会组
织实施不开立新户、不发放新贷款、不办理对外支付的制裁措施。
4、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支农服务,支持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善联社一级法人管理模式,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力和竞争实力。农
村信用社应增强为农服务的意识,积极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特别是对农户种养殖业的资金需求要尽力给
予支持,促进农业种养业结构的调整,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公司+农户”式龙头企业要全力支
持。人民银行要继续向上争取更多再贷款,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无资金之忧。
5、建议市政府加快建立周转房和廉租房制度,规范相关部门和中介机构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
取消房地产消费中的不合理税费,减轻消费者负担,以进一步拓展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信贷业务,推动住
房体制改革和房地产的开发,使更多的居民有安居之地。
6、各国有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应适度下放授权授信力度,加快苏北经济的发展。应提请各国有商业银
行省级分行根据我市经济发展规模和管理水平,适当扩大我市金融部门的贷款自主权,提高我市金融机构
的新增存贷比例,以改变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和新增存贷比过于偏低的问题,提高其放贷积极性。由于
历史原因,我市一些金融机构属贷差行,系统内拆入资金较多,建议上级行适当降低这类借入资金利率,
以提高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和盈利能力。
7、建议邮储资金返还政策及早到位。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时明确了邮储资金通过适当方式返还
当地信用社使用,以支持农村信用社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希望这一政策能及早到位。
8、对重大项目的规划、政策优惠措施要向苏北地区倾斜;省级金融机构要适度降低苏北地区项目贷
款的审批标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省里要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省级技术创新项目的规划、立项向苏北地区倾斜,要在政策上要
给予优惠,国家计划的重点技改项目、科技贷款项目、省列优势企业项目的筛选也要对苏北倾斜。要创造
条件支持符合市场需求、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战略性项目落户我市,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一些在我市属较好的项目,在上报省级分行进行贷款项目论证时,要在全省的范
围内进行比较,相对于苏南地区而言我市上报的项目往往无优势可言,建议市委、市政府提请省委省政府
协调各国有商业银行省级分行适当放宽对苏北地区项目贷款的审批标准,以增加我市固定资产贷款投入,
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