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工场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作者: @ 2001-05-10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随着二十一世纪脚步声的日益临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初见端倪,人们的“跨世纪思考”
也越来越具象、越来越现实了。百虑而一致威途而同归,集思广益的结果,使得一个词汇在世 纪之交变得
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
从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看,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 国
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
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将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人场券”,谁能抢占创新
的 制高点,谁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对中国来说,“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机遇
和挑战,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
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
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
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
族, 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希望两院院士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我
们民族的传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据有关专家论证,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
识应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国家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
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
是 社会和企业(路甬样:《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见1998年2月6日《光明日
报》)。从字面上看,国家创新体系中没有基础教育系统,但谁都知道,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 族,创
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
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基
础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
新 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
江泽民总书记说:“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
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
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出在青年时期居多。”而中小学
生,特别是中学生,年龄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之间,正是江总书记所说的“最好年龄”的前奏,在这
个前奏期加强创新教育.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对整个民族创新能
力的 提高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催化“教育的改革”。科学家提出的建设我国国家
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o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
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找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
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现在的中学生,到2010年前后,正处
在江总书记所说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他们将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用
兵一时必须养兵千日,因此洞前在基础教育系统中开展
“创新教育”已迫在眉睫。“创新教育’路使基础教育系统在建立当代中国相创新体系中有
所作 为,而且是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正在由“应试教穹’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
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
性 和创造潜质扼杀殆尽,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想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突围 出来,就
必须寻找其薄弱处下手。而这个薄弱处正是长期被忽略和冷落的创新教育。只有从 这里突出重围,才能进
入“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既是冲出“应试 教育”怪圈的突破口,也是转向“素
质教育”的切入点。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优越 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二是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学生 的创造性。创新教育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
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培根
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是力量,知识只有不
断 创新才永远是力量。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思考,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我认
为,在基础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学开展创新教育,应该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基础教育系统要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关
于 这一点,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得很清楚:“我们要深入领会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 髓,努力
学习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勇于开拓新境界的创 新精神。要在总结教
育改革和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全面分析教育改革和发展面 对的新情况、新矛盾,探索符合
时代需要的改革思路,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要“尊重广大教师 和教育工作者的首创精神,鼓励积极探
索,大胆试验,支持改革中的新事物,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陈至立同志的这番论述,既是对前一时期
教育改革阶段性成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今后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创新教育作为一次“学习的革
命”和“教育的改革”,没有解放 思想、大胆探索的精神是做不好的,更谈不上做出大的成绩。
在中小学特别是在中学开展创新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上。
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要使创新教育体现在各门功课的学
习中。比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动力就是人类在不断创新;
通过现代少年深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在未来社会,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
要。同时,还可以自创自编创造发明课教材,让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特征,了解科学创新的范例,学习世
界杰出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总之,通过方方面面的教育,最终要让学生们明白,人之所以为人,从某种意
义上说,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喜欢把人与天、地并列号称为“三
才”,就是因为人具有改天换地的精神和能力。
加快教学内容的调整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突破,二是
融合,突破能产生新知识,回合也能产生新知识,而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创新教育要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
增加前沿新知;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删减一些难度过大
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发明创造的课
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关心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的交叉
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
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扬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具体地讲,就是一方面在正常的课业学习和测试
中,提倡解题思路有新意、学习方法有创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
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
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整个教学管理中,牢固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
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方面,可以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办法,如使所有学生都
有机会参与班级的管理,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创新精神,有创新成果;建立跨班
级的各类学生组织。使学生有机会自己管理自己,并为他们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全面开放保外活动设
施,将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提供给全体学生使用,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书匕陌、
有场地;创办学生自己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
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等。
正确处理好“共同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将“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和“因材施教”的
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强有
弱,人的创新能力有大有小,这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个事实,就要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的基础上,对一些超常学生进行特殊教育,这才是对每个学生负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江泽民总书记
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另要靠年轻的英才
不断地涌现出来。”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未来的英才,并对这些未来的英才适时地
进行特殊教育。实施创新教育,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英才教育机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来的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无
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科学家、技术人员需要创新,就是从政、从
文、从艺、从工、从农、从商的人,也要不断地有新思想、耕路子。行行有发明,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
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有活力,才会进步。烟就,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
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
石,在这方面任重道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
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
的“创造宣言”永远不会过时,它正是我 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