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明清 @ 2001-05-14
话说网语
元明清
网语的出现算不得什么“新生事物”了。但凡上网迟早都会说那么几句,识那么几个的。初
上网时,和几乎所有的“菜鸟”一样,对那数字、符号,及随心所欲甚至是与习惯甚至截然不同的陈述方式
弄了个一头雾水。为了早日成为网上一代“大虾”,我也只好老老实实地像多年前捧着本识字图画本一般,
生吞活剥地记下一些流行的网语,恶补了一堂网络时代的“识字”扫盲课了。
不过那时使用网语只限于网上,为了省却没上网的亲朋好友的担心——再见时要冲他们来
个“886”,他们肯定要考虑送我到精神病院。所以,网语那时还只仅限于用指头在键盘上“说”的,更多地
类似于黑道上接头的“黑话”。可“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特别是网络时代的速度更是令人目不暇接。随
着网络的普及,网上交流的频繁,网络语言不知不觉地就和日常生活就接轨了,这借助键盘来表达的“新新
话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到了我们的嘴边。
据悉洋洋四十万言的《中国网络用语词典》预计在今年6月份出版。这样的一本词典是在为
规范汉语、推动语言的发展而努力,还仅仅是赶时髦的“炒作”?
出版这样一本词典有没有必要?要做出结论是困难的,但这本词典对网语的流行将起推波助
澜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对网语溜到嘴边的利弊,有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网语是网络时代里思维和生存状态的反映,
具有鲜活的时代性;也有对网语持否定态度,认为网语是语言垃圾,是对有几千年传统汉语的破坏。总而
言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网上论坛霎时又见“板砖”横飞了。
虚拟的网络为我们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制造文字和语言的平台。所以,颠三倒四、跳跃断裂、
令网下之人目瞪口呆的完全病句,竟深受网上一族钟爱且挖空心思地继续“创造着”的现象倒也不难理解。
咱也说说咱这个网上“菜鸟”眼中的网语吧。网语是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它不需要考虑他人的
理解程度,只求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愤怒或狂喜就够了;它是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时尚的东西流行不需要
太多的理由;它是一种颠覆的表达方式,让规范语言显得另类,这种充满活力的挑战没准是个推动力呢;
它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崇尚自由与平等的网络上,哪怕是错字、白字、谐音字只要有助于张扬个性,说
说有又何妨……
网语更大意义上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正因如此,它才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精华
与糟粕同在。
但如果以“维护汉字纯洁性”为由对网语加以排斥,却令咱不能苟同。但凡网上的话,觉得
说得有意思就跟着说上两句,若说是侮辱了汉字的“贞操”,可有点言重了。汉字如一条流动几千年的河
流,流水不腐,谁还真有那个能力令汉字变得不纯洁啊!
只是网语进入日常生活的速度大大地令人措手不及。网语太急着溜到人们嘴边,还没来得及
经受时间的检验就迫切地想被社会所接受。引起纷争也是难免的,谁也不能断言一些网语将来就没可能被
正式收录进什么大辞典之类的,同样也不能断言某些挂在嘴上以其为荣的网语,将来就一定能约定俗成地
被社会接纳。
看到那个说“哇塞,简直酷毕了”的中学生你还会不会觉得他另类呢?一两个这么说你也许会
觉得,可十个百个,千个万个都这么说着呢?那么,你迟早会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感叹至极时还会从自
己嘴里蹦出个“酷毕”来。“只要我们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采用了严格、规范的汉语,在生活中使用‘网
语’未尝不可。如果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中,使用的一句‘网语’同学们都看得懂,而只有老师看不懂;那
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了谁的身上。”作家陈村的调侃也许能令网民会心地一笑。
“风物常宜放眼量”,我想这句名诗对网语也是适用的。可不,今天在嘴上挂着“美眉”的
新潮青年再过三十年,没准在那时的青年眼中仍逃不脱“之乎者也”的冬烘形象。
虚拟与现实交汇时必然会产生磨擦。这磨擦一不留神没准就迸出“火花”。(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