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朵春生 @ 2000-10-24
中国人精神档案
一份未完成的调查报告
朵春生
该份牵涉近5万人的调查报告,以原始材料的形式给研究者和读者展示1997年~1
998年的调研结果。报告虽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通过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答案,已将
该时期中国人精神状态和生存状况收于眼底。本文有删节。
1997年~1998年,下海的中国人选择职业的目的及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
1.为了找一份工作的占18.72%。
①原单位不景气,因此下岗或辞职占7.10%;
②没有职业,所以干这个的占3.63%;
③为了锻炼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加和社会接触的机会等)占1.30%;
④接班(父亲退休接班、复员分配、待业分配等)占1.23%。
2.为了养家糊口的占17.55%;
3.为了多挣钱,提高经济收入的占39.93%,其中:
①为脱贫(解决经济困难,为孩子上学,为给家人治病等)占3.73%;
②为致富(不满足原来的生活,提高收入,通过多付出劳动多得收入)占2.45%;
③为了达到小康,可以多挣钱,以为可以多挣钱的占0.72%;
4.这种职业可以给自己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的占4.93%;
5.为了自由、轻松、不受人管(包括原单位有劲没处使,干部调整,自己管自己
等)的占8.33%;
6.为社会服务(为他人生活方便、为社会进步奉献力量等)占7.46%;
7.认为从事目前职业达到预期目的,或正在接近目的的占17.50%;
8.认为目的很难实现(变化很小、很后悔干这一行)的占18.51%。
以上调查可以提示我们,中国人寻找一种职业,主要目的是养家糊口和多挣钱,其次是
为了有事可干,在选择职业时,轻松自由的考虑大于该种职业的社会功能,他们工作的目的
大多是脱贫致富,对于“小康水平”并不抱过高的希望。
是什么支撑着你辛辛苦苦地工作?
27%以上的人认为是干活挣钱;14.7%的人是为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0.0
6%的人是为了耀祖光宗,脸面光彩;17%的人是为了有所成就,有所建树;0.26%
的人是为了国家为了他人;其他占0.6%。
支撑中国人辛辛苦苦工作的,重要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其次为有所建树,再次为了
家庭幸福。为国家或为他人而工作仅占0.26%,为脸面和光宗耀祖而工作的最少。这些
数据说明,在市场经济以来,中国人“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变化、古老的光宗耀祖成分
降到最低限度。
你能否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
6.3%的人认为有很多乐趣;22.6%的人觉得有一些乐趣;39%的人说不上有
无乐趣;17%的人认为没多大乐趣;11%的人认为一点乐趣也没有;其他占2.3%。
看来,对中国人而言,工作既不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也不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不过,在
将工作主要看成是挣钱养家糊口的手段的中国人而言,28.9%的人能感到工作中的乐
趣,足以证明这个时期中国人的乐观和向上了,不过持悲观态度者也占28%。
对工作前途的看法
4.3%的人认为非常有奔头;25.3%的人认为有些奔头;47%的人竟然说不清
有无奔头;13%的人认为没多大奔头;8.3%的人认为没有奔头;其它占1.3%。
对工作前途的看法是中国人对未来看法的一部分,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不好说中国人对
未来比较悲观,但我们认为他们并不是很乐观,认为工作有奔头的人比认为没有奔头的人只
多83个百分点。当然,我希望这83个百分点会对中国人未来的精神向度有影响,而
这也是可能的。
在一天的工作中,你觉得哪一方面损耗较大?
因为工作时间长、劳累、出汗等因素认为体力损耗较大的占47.6%;因为受空气污
染、可能患职业病等感到身体受损害的占10.86%;认为脑力损耗较大的占13.48
%;因为担忧、单调、不安全等使精神受损的占10.86%;因同行竞争、心理紧张的占
2.96%;因与家人不能共享天伦之乐而使感情受到损耗的占5.59%。
以上数据中,竞争引起的心理损耗和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的感情损耗比例较低,这说明在
市场经济初期,因为竞争度并不很高,人们尚能享受正常的天伦之乐。体力损耗最大,这与
中国国情有关,脑力损耗和精神损耗其次,说明智力的因素尚次于体力的因素。在分类统计
中,白领阶层认为脑力和精神的损耗远大于身体的损耗。
人与人的信赖度
53%的人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赖的;43%的人认为同任何人打交道都要小心;其
它仅占2.6%。
从正面而言,大多数人认为别人是可以信赖的认识,使我们面对50%以上的人只关心
自己不关心别人的现状时仍然感到欣慰。但436%的人认为和任何人打交道都要小心的
认识,又使我们对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产生隐忧。
就中国人而言,信赖别人和小心谨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真可谓“害人之心不可
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中国人最关心的社会事项
关心官员清廉的占35.7%;关心环境保护的占4.96%;关心经济发展的占
5.6%;关心教育文化艺术的占3.27%;关心科技发展的占3.27%;关心社会稳
定的占46.2%。
中国人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稳定与政治的安定,其次为官员的清廉。这也是改革
开放以来,解决经济问题的两个重要前提。只可惜,中国百姓对教育、科技、环保投入的热
情并不是很高。
因此,我认为,国策来自百姓的认识并没有错,但某些方面,国策也要和一般百姓的认
识拉开距离。
当您受到侵害时,在什么情况下更可能到法院打官司?
受侵害很严重时:52.6%;自己很占理时:15.7%;有可靠的关系时:9.8
%;对方没有势力时:1.31%;私了不成时:21.4%;不打官司出不了气时:
1.64%;其它:1.64%。
也就是说,中国人除非受到很严重的侵害,自己明显占理,私了不成时,才会通过法律
方式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可靠关系,中国人既使认为不打官司出不了气,也不愿意打官司。
家庭中什么最重要
传宗接代:12.1%;团结和睦:84.2%;物质享受:0.32%;人人自由:
0.39%;有一个最高权威:1.64%;帮助有能力者取得成就:1.31%;其它:
0.65%。
在市场经济中的中国人,对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看得相当重要,对家庭中的物质享受和家
庭成员是否自由并不关心,传宗接代占12.1%说明只有少数人将生育功能看成是家庭的
主要属性,这在具有“家天下”传统的国度里,是不容忽视的大变化。
对分配标准的看法
当问及在社会成员进行财富分配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时:
38%的人认为应按体力劳动为标准;22.92%的人认为应该以知识技术为分配标
准;6.64%的人认为依靠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分配;2.65%的人认为应依靠年龄和工
龄进行分配;0.33%的人认为应依靠职务职称为标准;16.94%的人认为应依风险
责任进行分配;其它占8.63%。
以上认识中主张按体力劳动为分配标准者最高,其次为依风险责任为标准,认为依靠知
识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标准分配比较低,充分说明这个时期一般的中国人对知识技术、经营管
理的看法,可以设想,在实际生活中,以知识和经营管理为分配标准时,最少有22.92
%的人会表示不理解。
当然,分配心理的进步在于中国人已不再将论资排辈看成合理的分配标准,也不认为改
革开放中出现的依职务职称为标准进行分配有多少合理性。
认为依风险责任者进行分配仅次于认为依靠体力进行分配的人,这说明中国人对于市场
经济中的风险和责任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什么因素起的作用最大
体力与体力劳动:18.6%;知识、技术与技能:43.5%;领导、管理与经营:
13.62%;资金与资金投入:10.2%;职位与职务:6.64%;其它:4.65
%。
在这项调查中,知识技术与技能,领导、管理水平与经营水平远远超出分配标准中的认
识,这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矛盾却很能说明问题,即回答问题的人在回答分配标准问题时,
掺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因为有知识技术及有管理水平者毕竟是少数。
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承认技术、知识和技能、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在创造财富中
的作用,同时,又不乐意以这些东西作为社会财富的分配标准。我想,再过二十年,当全体
劳动者素质有大的提高时,以上的认识肯定会发生大的变化。
人们为什么要在银行储蓄
为防老的占24.9%;预防万一的占23.2%;准备买大件商品的占3.32%;
当子女上学、结婚、准备的占12.9%;钱越多越高兴的占4.98%;支援国家建设的
占20.2%;其它占3.98%。
防老、预防万一、支援国家建设、为子女上学或结婚,这是中国人参加储蓄的主要原
因,支援国家建设者20.2%,是一笔可贵的爱国主义资源。
钱越多越高兴者和准备买大件商品者所占比例不高,说明中国人对当下的生活并没有不
合理的要求,因此也就没有大量进行“艰苦朴素”教育的必要。
中国人参与意识调查
当一项活动将改善你关心的问题时,采取旁观、等待的人占10.29%,给予部分物
质和精神支持者占15.95%;直接参与者占39.2%;给予一切支持者占26.9
%。
看来,中国人中,消极、等待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一项活动真能改善一些问题,70
%以上的人会给予程度不同的支持。
此项调查中,可看出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和去年相比,你在银行的存款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增加了许多:4.08%;增加了一些:22.78%;没有增加:28.57%;减
少了:37%。
这些数据和1997年~1998年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职工收入的减少,和
必须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关系密切,其中竞争的激烈、企业的停产、转产、破产或重组,下
岗职工增多等等,这些因素成为中小型企业职工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国家经济形势也不容
乐观,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中国人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许多人尤其下岗职工
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等等,都影响着中国人经济状况的改善。
中国百姓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评价
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人:
认为是军人的占12%;认为是农民的占11%;认为是知识分子的占36%;认为是
国家干部的占1%;认为是企业家或经理的占6%;认为是工人的占27%;认为是伟人及
其他的占6%。
以上数据中,知识分子最高,其次为工人、农民、军人。
这说明,在市场经济中,中国百姓对知识以及知识载体——知识分子的看重。
可以想见,如果我在个人崇拜盛行的年代进行该项调查,估计会有90%以上的人认为
伟人对社会的贡献最大。
国家干部的份额最小,只占1%,这种评价肯定有民间情绪的因素,尤其是对官僚腐败
的不满因素存在。我觉得,认为国家干部对社会的贡献最大的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1%。
你最尊重的人
工人占15%;军人占32%;知识分子占24%;农民占20%;老板占7%;干部
占3%;其他占7%。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最尊敬军人,将军人视为最可爱的人;其次为知识分子——这
种尊重不仅是尊重知识,也尊重其人格;农民因其辛劳而受人尊敬;工人因其对国家的贡献
而受人尊敬;尊敬老板的占7%,尊敬国家干部的只占3%。
以上的答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生活表层上,处处可见国家干部受到尊重,满面
尘土的农民和满手血泡的工人往往得不到尊重。
以上调查的分类统计(各职业、各年龄、各地区等)尚未全部完成,但中国人在199
7年~1998年的工作、生活、精神状态、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大致情况已经呈现出
来,也正是在这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目前面对的以下几个重要的课题:
一、价值观念的更新问题;
二、价值体系的重建问题;
三、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生存方式问题;
四、中国人面对的文化溶合问题;
五、中国人的精神问题;
六、中国人的再革命问题。
(摘自《二十年目睹之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