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和 @ 2001-05-20
中国的远古文明
元谋猿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这是迄今
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离今天已有 170万年。 由于它是在元谋县出土的,所以被定名
为“元谋猿人”,又叫 “元谋人”。
据此推测,元谋猿人大概已经会使用火了。 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
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 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具有这种牙齿、头盖骨、肢骨的猿人,被称作 “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市周口店一带林深树茂,野兽出没。 活动在这里的北京猿人为了抵
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他们在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
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火能用来 驱寒照明,围捕猛兽,还可以
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北京猿人的生活极其艰苦,猛兽、自然灾害和饥饿,常使他们丧失生 命,能活到30岁以上的人是少
数,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只活到十三四岁。他们顽强地征服困难,改造自身,创造出灿烂的远古文化。他们
留下的丰富遗存,为研究人类起源和社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洞 长约12米,宽约8
米,面积达90多平方米。 在这个大洞里,保留有三个完 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经鉴
定,它们是距今1.8万年以前 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类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在各个方面都比北京猿人有很大进步。他们的体格、外貌已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
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钻孔的技术,能用兽皮缝制衣服来御寒了。海蚶壳的出现,
表明山顶洞人曾离开山洞,到遥远的海边去捕捞鱼虾蚶蚌。远离山洞,仅靠天然火种是不大可能的,人工
取火的方法大概已经发明。从保存天然火种到发明人工取火,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使人类的生活
逐渐丰富起来,使制造陶器、冶炼金属等成为可能。
山顶洞人时期,人类社会已由原始群进入到氏族公社阶段。
半坡与河姆渡文化
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人们的亲属关系就按母亲的血统来确定,所以这一历史时期
就叫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母系氏族公社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 也没有阶级的
区别。半坡与河姆渡遗址就处在这种发展阶段。
半坡遗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一条深宽各有五六米的大壕沟围绕着氏 族成员的居住区,里
面分布着40多间中小型住房,中间一座长方形大屋是氏族成员的公共活动场所,房屋旁边还有许多储藏东
西的地窖,在壕沟外, 东边是制造陶器的窑场,北边是公共墓地。窑里摆满了各种陶土制作的器皿,陶器
上还绘有黑色或红色的花纹图案,有人面、鱼、鹿、鸟和几何图 形。有的陶器制作得十分精致美观。
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那里 的氏族成员把一根根
木头打进地下,然后在桩柱上架设房屋。这种把居住面架高的房屋称为“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不像黄河
流域的半坡人那样 种植粟、黍等谷物,而是大量栽培水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他们和半坡人一样,也喂养猪、狗、牛等家畜。生产工具除 了石器外,还较多地使用骨制工具。烧制的陶
器为黑陶。发展水平不低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又与仰韶文化具有不同特征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现, 说明
了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
相传,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分别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 业和原始农业,是我
国远古时代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三个发明者。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住在黑暗的洞穴里, 吃一些野生瓜果、河蚌蛤蜊、连毛带血的生肉,
有一个能干的人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吃上烤熟烧香的食物。他还让人们带着火种到远方去
捕鱼打猎,以便获得较多的食物,从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大家推举他为领袖,称他为
燧人氏。
人们用石块木棒对付野兽,常常奔波一天却毫无所获。狩猎生产的不稳定性,影响到远古时
代人们的生活。这时伏羲氏教人们用绳索结网,用网来捕猎野兽和打捞鱼虾,使猎物量大大增加,伏羲氏又
教人们在猎物多时把活着的野兽喂养起来,驯养成家畜,从而开创了原始畜牧业生产。
为人类生存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教民农耕、勇尝百草的神农氏。他发现扔在地上的瓜子、果
实、谷粒会生根发芽,长出新的瓜蔓、果树和谷物,就试着栽培,以补充渔猎的不足。可是,哪些果实、
根茎能吃,哪些有毒不能吃,谁也说不清。神农氏不顾个人安危,把采集到的各种植物一一品尝,并仔细
地记录下来。他还为栽培植物试制成功了耒耜等农具,开创了原始农业,使人类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
炎帝和黄帝国内外的中国人常常因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领。 炎帝姓姜,号烈山
氏,因为崇尚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火,所以称为炎帝。相传他精通农业生产。黄帝姓姬,号轩辕
氏或有熊氏,因为崇尚 土德,黄河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
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 两岸向东发展,达到
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
大禹治水
禹,又叫大禹、夏禹。他采用疏通河道,开凿沟渠,把洪水宣泄入海的方法治水。他跋山涉
水,考察山川形势,走遍了黄河中下游,确定了每个地方的疏导办法。然后,带领人们开山填壑,疏通“九
河”,将洪水引入大海,终于消除了水患。为了治水,大禹整整辛勤劳作了13年,脚趾甲都脱落了,小腿
上的汗毛也掉光了。人们见了无不感动得流泪。在治水的13年中,大禹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
有进去看一看他十分想念的妻子和儿子,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治水的工作之中。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时,还指导人们利用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引导人们互通有无,调剂各地
之间的物产。洪水灾害消除后,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大禹受到人们的爱戴。他的
才干和品德也得到舜赏识,于是舜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大禹。
大禹即位后,逐步把原来的部落联盟组织发展成国家组织。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
制国家夏王朝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