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关于个人收入的零星采访
作者:张薇 罗依 @ 2000-10-24
关于个人收入的零星采访
张薇 罗依
在以前,谁也没有想过,要把工资当作一个隐秘的话题来保护。因为人们的工资,就像
是大型团体操一样,整齐划一。你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年龄,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学历,只要知
道一个人的工龄,只要知道一个人的行政级别,你就能大致推断出一个人每个月能拿多少
钱,其误差不会超过5元。
当然,这已经是老皇历了,以致我们的记忆力已经发生模糊,但是有一个传统的习惯,
我们没有忘却:在度过这样的老皇历的时候,谁都不想对自己的工资保密,而且谁都无法对
自己的工资保密。
而且,直至今天,在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还保留着这样淳朴的民风。
如果自己的孩子第一次拿薪水,家长肯定会关切地问发了多少;如果这份工资令家长满
意,那么家长还会沾沾自喜地相告于同事朋友。如果是老朋友老同学之间相聚,寒暄之余便
会问,你单位效益怎样?
丁玢,23岁,本科毕业,计算机和英语双学士
1997年9月,丁小姐在一家相当著名的计算机公司找到了一份待遇很好的工作。
丁小姐每个月的月薪构成是:工资4000元+车贴1200元+饭贴500元=57
00元。从第二年开始,工资部分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说,丁小姐第二年的月
薪是6900元,第三年是8460元……如果丁小姐在这家公司供职直至2001年,也
就是第四年,她的月薪应该是10488元,如果以四舍五入计算的话,那就该是1050
0元了。
当丁小姐的母亲既惊讶又喜悦于女儿的高薪时,丁小姐却认为,这又不算高的,你到外
面去打听一下。当母亲为她计算2001年的收入时,丁小姐问母亲,你觉得我会在这个公
司里跨世纪吗?
除了旅游,丁小姐眼下还没有很具体地想过自己的钱将投向哪里。
林玉松,39岁,出租汽车司机
林先生以前是开公共汽车的,千儿八百一个月的工资奖金,使他下决心开起了出租汽
车,这已经是1996年年初的事情了——稍稍懂得出租汽车行情的人都知道,生意就越来
越难做了。按照林先生与出租汽车公司签订的驾驶员包车协议,林先生和另一个驾驶员轮流
开一辆公司提供的桑塔那轿车,每个月每人向公司上缴4900元(如果是桑塔那2000
型,则需5200元),汽油费、保险费都得自己掏腰包。
因为在一个月中,实际开车15天,所以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也要以15天为单位。4
900元摊到15天头上,每天就是326元,加上汽油费100元,还要加上些许保险费
和其他费用,林先生每天的成本是500元差一点,也就是说,早上车开出去,做了500
元生意,刚刚保本,然后才是赚钱。
“有时候做到晚上刚刚做出本钱,有时候连本钱也做不到。你看,马路上的出租车全是
红太阳对着红太阳(指出租车空车标志灯),哪有生意做?”林先生说起这些的时候,总是
连连摇头。当然这只是有些天。那么赚钱的时候呢?如果正常的话,林先生一天大约能做到
650元,一个月合下来大约是2000多元;有时候也有3000元的。“如果是下雨
天,生意会好一些;还有跑长途,苏州一个来回600元,回到上海还可以做半天生意;还
有过年,出租车就像公共汽车一样,哪里放客,哪里就上客,只要你不怕吃苦,不怕赚不到
钱。”
虽然开出租并没有让林先生非常称心如意,但是当问到是不是愿意回到公交公司开公共
汽车时,林先生断然摇头,“当然还是开出租好。”
说到自己的跨世纪打算,林先生说,“为儿子啊,儿子已经读初中了,2001年正好
考高中,要为他准备点钱。他成绩很好。”这时候林先生的表情,比他做了800元生意时
还要好。
沈华,35岁,饮用水公司送水员
以前干这一行的几乎都是外地民工,因为这是个力气活——一桶水39斤,而现在已经
有本地的下岗工人加入了这个行列。沈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顾客自己到饮用水公司去领
水,可以便宜2元钱,但是几乎都是委托公司送水的。饮用水越来越普及,也就意味着送水
员队伍的越来越大。送水员送一桶水可以拿6角,一辆三轮车可以装16桶水,每天装三
车,48桶水,工资是28.8元,一个月下来,也有千把元。
这位先生说,这个活,只能算是过过渡。他希望找一份1500元的活,苦,是不怕
的。
唐美卿,23岁,音乐学院本科毕业,洋琴专业,现供职于某专业音乐团体
唐小姐那一手洋琴敲起来,真可谓是行云流水。虽然才23岁,却已有15年的琴龄。
在学业有成时,完全可以想象唐小姐为洋琴付出的代价,付出的艰辛。
然而,唐小姐付出的代价和艰辛,并没有跟她的收入成正比。唐小姐工资不高,甚至可
以说很低。唐小姐说,她每个月从单位里拿到的钱是480元。一个专业的艺术团体,一个
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这样的工资似乎不可思议。但唐小姐坚定地说,这是真的。因为她所供
职的这个专业民乐团体,几乎一年四季都没有演出任务。
不过,唐小姐的实际收入是肯定不止480元的。这也是她能够很安心地供职于现在单
位的一条理由。通过友人介绍,唐小姐在一家五星级的酒店找了一份餐厅演奏的活,也算是
学有所用。一个星期去两个晚上,每次3小时,每次报酬是70元。在优雅的餐厅里,飘逸
出一缕《浏阳河》的乐曲,不亦乐乎?虽然报酬少了点,70元只不过是人家餐桌上的一小
碟冷菜,唐小姐还是乐此不疲。
唐小姐的第三份收入是当洋琴家庭教师,辅导学洋琴的孩子。每次辅导课一小时,每星
期一次,每次收费60元。唐小姐目前收了三个学生。唐小姐说,教孩子心情很舒畅,因为
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只可惜现在学洋琴的小孩子太少了。
唐小姐希望到了2001年的时候,单位里的工资每个月可以拿到1500元,但是她
估计拿不到,1000元就了不起了。
但是唐小姐对自己的经济前途一点也不悲观。说不定什么时候洋琴,还有民乐,就变得
得吃香了。
贺鸣武,25岁,某速递公司速递员
如果想将某东西很快送到某某地方,自己又没有时间,那么打一个电话请速递公司传
送,是很方便的,而且不很贵。比如从外滩送到新锦江,大约是15元。
速递员的工资完全是计件提成的,多做多拿,少做少拿。为客户送一封信或其他东西,
在收费中,他拿一半,公司拿一半;至于速递员必备的交通工具(有的公司是自行车),由
公司提供,BP机则是自己掏钱买。一个月基本可以维持在2000元的水平。
这位先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可是有一次差点被公司炒鱿鱼。客户的一封急件,原本应
该在一小时之内送到的,他却送了整整五个小时,因为阴错阳差地把这封信放在包里忘了。
任由他赔不是,客户拒绝签收。他在客户办公室里默默而坐,等待客户原谅。半小时过后,
客户继续拒收,但是这位速递员说了一句话,使客户终于高抬贵手。他说:“先生,请你原
谅我。如果你不签字,我回公司,肯定会被炒鱿鱼的。现在公司要找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不
是很多噢!”
牛德利,64岁,原海军东海舰队军官(现已退休)
牛先生1951年参军时,是享受供给制的,每个月拿6元的军贴;1955年实行军
衔制,正排级的牛先生工资是72元;60年代初晋升为副连级工资为92元,是年,全国
遭自然灾害,部队减薪,牛先生的工资也减了2元;1965年取消军衔制,改为行政级
别,牛先生被定为行政19级,相当于原来的正连级,工资仍为90元。这以后直至197
7年,牛先生的工资才艰难地跳了一级,超过了100元;1985年恢复军衔的时候,牛
先生被提前退休。这以后虽然不可能再提级但是并不影响加工资。至1997年年底,牛先
生每个月的退休金为1000多元。
牛先生希望到了下个世纪的第一年,退休金能够达到1500元,而即使到不了这个
数,牛先生也还是会很悠闲地生活。由于女儿在国外工作,所以牛先生和太太就不必在物质
上为女儿操心。牛先生肯定不会买房子,因为房子是部队的,而且很宽敞。于是,牛先生手
头就有了些闲钱,添了29英寸的彩电,添了健身器,添了VCD,接下来还要添音响。
施丹萍,45岁,原自行车厂职工,提前退休
自行车厂的辉煌已成为往事,施女士因为自行车厂的不景气,而成为一个退休工人。
施女士说,直至90年代初期,自行车厂工资一直走在社会的前头,加上自行车票是实
际上的有价票证,所以,那时候的日子非常好过。
退休后的施女士,每个月的工资是500元。趁着身强力壮,施女士很快就找了一份工
作。本来在厂里就是当工人,退休后还是找一份力气活,每个月就可以多500元,比在退
休前还拿得多。
施女士的居家不宽敞,儿子已经读初中,所以施女士说,过三四年——实际上也就是跨
越了20世纪后,她和她的先生要买房。用公积金贷款,加上原来的积蓄,应该买得起。
施女士说起这些时,充满了自信,而且这种自信,要比那些电视剧中的下岗女工自强不
息的故事,真实得多,生动得多。
钱,对于每个人来说,总是多多益善的。不必说钱多的人一定幸福,也不必说钱多的人
一定不幸福,关键在于钱多钱少的标准在哪里。我们所遇到的诸位被采访者,对钱多钱少的
标准和理解、对自己未来收入的展望,都不尽相同。或许,希望自己未来能够拿到2000
元收入的被采访者,会为自己的愿望的实现而兴高采烈,而希望自己未来能够拿到2万元收
入的被采访者,会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而轻轻叹息。
(摘自《国民心态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