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中原 @ 2001-05-21
珍珠般的诗篇——胡乔木的第一首好诗
程中原
1992年胡乔木病情危重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再版胡乔木的诗词集《人比
月光更美丽》,对30年代胡乔木在上海的旧作曾经搜求过一番。找到了《满天吹
着西班牙的风》等几首新诗,胡乔木都摇头,以为少作幼稚,不可入选。但他心中
一直惦念着那时写的一首新诗:《挑野菜》。在80年代中期第一次编诗集时,他
就写信要他的妹妹方铭回忆,说是登在一本杂志上的,妹妹还写过评介文章。可惜
一直没有觅到。诗集初版时付阙,再版时仍然只好付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
。
最近,上海图书馆新馆落成启用,那里的工作人员依照茅盾的内侄女孔海珠提
供的出处,很快把这件宝贝从报刊的海洋里打捞了出来。《挑野菜》这首诗,发表
在1937年3月25日出版的《希望》半月刊1卷2期上,距今已经整整60年
了。这是胡乔木的第一首好诗。诗的标题下引四句“乡童谣”:“打了春,赤脚奔
,挑野菜,摘茅针。”全诗共32行。
诗由家乡童谣和对少年生活的回忆引发,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如沐浴
在春风丽日之中,仿佛可以闻到泥土和花草的芳香。少男少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和天
真无邪的爱慕之情,通过几声亲切的话语,几个亲昵的动作,跃然纸上。第七节突
然插入另外两个挑野菜人的对话,波澜顿起,一下打破了这田园诗的平静,使诗跳
动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脉搏。
全诗八节,每节四行。一、四两行是“挑野菜哟”的复唱,二、三两行每行十
字上下,诗形错落而又整齐。复唱之外的十六个诗行,句子看似散文一般,却有严
格的节奏和韵律。每行四个音顿(拍),每顿两三个或三四个字;轻重音安排有序
,每行都是重轻轻重,也就是扬抑抑扬的节律。每节内两句押韵,大多用响亮的开
口韵,且多数是单音节词煞尾。每节换韵,但又不一换到底,在变中有不变。大体
上是隔节协韵:第五节与第三节相押,第八节与第六节相押。这样,形成中间和末
尾有两次由韵的和谐撞击引起的共鸣,使全诗的音韵在不断变换中又有呼应。朗读
起来节律鲜明,顿挫抑扬,铿锵作响,有变化之妙而无散乱之感。
《挑野菜》是胡乔木创造新格律诗体的一次相当成功的尝试。从这里出发,创
造新的格律诗体,成为胡乔木几十年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他的新诗创作是朝着这
个目标前进的。他在40年代写的《人比月光更美丽》,在80年代写的《窗》、
《桃花》、《怀旧》、《希望》、《秋叶》、《松林》诸篇,就是在朝着这个目标
探索前进中留下的精品。这些“真正的珍珠般的诗篇”,想来能够经得起历史的选
择和时间的汰洗而传之久远的。
原载《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