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冰 @ 2001-05-21
围城内外的困惑——说结婚少离婚多现象
于冰
话题背景
据新华社4月22日消息,最新统计显示,从90年代以来,全国适婚人数逐年减
少,结婚人数逐渐下降(1990年,全国结婚数951万对;1999年,降至885万对;2000年,再降至848
万对)。而离婚人数则稳步上升(1990年,全国离婚数80万对;1999年,升至120万对;2000年,又
升至121万多对)。
一“升”一“降”皆大欢喜
李至义(四季花城住户):我为“升”的这批离婚的人高兴,自己的个性总算得到
体现,不再压抑。眼不见为净,何必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整天吵吵闹闹,见到了如见路人,没点笑容。
家里没有温暖感,孩子没有归宿。为钱、为孩子、为麻将、为房子、为升官等等,为了得到的利益和为了
失去的利益。结婚不再是电话里的娇滴,午夜里的浪漫,花园里的甜言蜜语。当婚姻已经是自己心里一种
沉重负担的时候,离婚是最好的解脱,双方能不高兴吗?
我也为“降”的这部分不结婚的人高兴:一、我们国家现在正为人口太多而发愁,
结婚的人少了,为国家节省资源,我们还得感谢他们。二、父母们暂时不要为他们的婚事操心,为他们准
备财礼,为他们买或者盖房子,或许他们自己能干用不着父母操这些心呢。三、自己喜欢不结婚,过得滋
润,没有负担,来去自由,一个人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你能说不自在、不喜悦?
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张皓(香蜜三村住户):从90年代以来,全国适婚人数逐年减少,这说明我国多
年来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收到了成效。而结婚人数的减少说明时代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
生了变化:以前那种“早生子早得力”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旧观念已被人摒弃。
离婚人数从1990年的80万对升至2000年的121万对,增加了41万对。这个惊人
数字让人费解,也许是人们从旧的婚姻观念中得到了解放——他们选择离婚这种形式解脱自己而不是从一而
终或嫁鸡随鸡了。报上说济南有一对结婚40多年的老夫妇如今感情走到了末路,76岁的老妪将80岁的老伴
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理由是婚前了解不深,仓促结婚。80岁高龄的老人都能冲破封建礼教观念的束缚,
何况青年人呢?这不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吗?!
晚婚晚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林楚南(文化馆职员):我有一友,今年已30多岁,女友也谈了几年,父母都盼
其早日结婚,了却人生一桩大事,可儿子总以再挣几年钱为由搪塞。在我们身边,尤其是沿海一带,这种
现象十分普遍,这说明晚婚晚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另外,资料显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共少生了3亿
人,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适婚人数逐年下降的事实。
相反,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使自己的生活
过得更充实、更浪漫、更愉悦,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解散现有单调、沉闷的家庭重筑新的爱巢,对夫
妻双方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交往的自由度和广泛性在一定
程度上为找寻另一半提供了方便。这也说明,国人的家庭观念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
计生政策见效了婚姻质量要求高了
邓小初(赛格三星员工):随着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
有效执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实施计生政策前减少很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快速汇总结果
显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又下降了4.80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推
移,达到结婚年龄的人数也理应下降,这是计生政策的必然结果,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政策一放宽,
这个数量就会立即回升。而离婚人数稳步上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经济社会
阶段,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一些本应解散的婚姻没有解散,而当男女双方经济自主能力强了,男女平等
意识强了,就开始对婚姻生活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双方婚姻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并难以维系时,就
会用离婚来解决,离婚率自然会有上升的现象。当然随着新的婚姻法的出台,增加了对离婚的合理限制,
我想,两三年后,离婚率再下降也是有可能的。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龙章怀(报刊发行员):在北方工作的哥们阿强打来电话问我谈了女友没有?我说
正在进行时中。他在电话中颇有经验并关切地对我说:“千万别急着结婚!”我问为什么?他说现代人谈爱
情,就像股民在炒股,市场瞬息万变,千万不可草率行事,操之过急。
是的,与朋友在一起聊天,谈得最多的便是某某同学与老婆分道扬镳了,谁
与谁又劳燕分飞了。总之是结了婚感情就变了味,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阿强告诉我,他和老婆结婚前双方
都向对方表现其最美好的一面,而相反的一面,却是他们致命的弱点。结果等结婚一起过日子,矛盾多
了,相互抱怨多了,小日子也自然没“兴趣”了。阿强还说,现代人早结婚没什么好处,可以说,就是为了
获得实惠。我为朋友捏一把汗,这样美好的爱情就被婚姻所埋葬了?与这个一“升”一“降”的统计数字放在
一起想一想,婚姻真让人失望又悲哀。
城里的突围,城外的犹豫
侯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揭示了“围城”的含义:婚
姻像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如今可谓城里的人在突围,城外的人在犹豫。带
着希望走进婚姻,带着失望逃出围城。生活在现实的围城中,想保持浪漫格调,就要求夫妻双方是超现实
主义者———不断创建,精心培植。一劳永逸的婚姻就难免平庸,隐藏危机,围城的基础就难免动摇。围城
坍塌时就逃,否则就是牺牲品。“结婚的人数逐渐下降,离婚的人数则稳步上升。”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讲究精神生活的品位。宁缺勿滥,有
错必纠,价值观念多元化,婚姻再也不是维系家庭的惟一形式。苏菲·克里特在《她们,女性主义图说》一
书中写道:“虽然婚姻仍很普遍,但越来越多的男女不履行结婚手续而住在一起。四分之一的50岁以下未
婚妇女是与男人同居的。在城市中,认为男女同居生下的孩子是一种耻辱的观念现在已经变得十分淡薄,
几乎不存在了。在比利时这样一个被公认为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社会观念的国家,当法律变得在经济上
对已婚夫妇不利时,男女同居人数开始超过结婚人数……”
是的,结婚不等于幸福,离婚不等于痛苦。人们有选择结婚的自由,有选择独身的
自由,有选择同居的自由,也有选择离婚的自由。
《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