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广场
中国报业市场争夺激烈
作者:大公报 @ 2001-05-26
中国报业市场争夺激烈
中国素有三大报业之都坐镇南北中﹕北京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文化优势﹐在新闻资源的
争夺中一直略占上风。统计表明﹐目前至少有二百家以上的报纸在北京厮杀﹐这个数字比素有报业之都
「密不透风」之称的香港还要高出三倍之多﹐而且数字还在不断被改写﹔
上海地处江南﹐则坐享其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冲击﹐生活时尚类报刊在
这里开花结果﹐堪称中国欧风美雨的哨所﹔
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线﹐什么东西穿透力最强震撼力最大﹐这里就有生存的空
间﹐因为中国最大胆的报业高手都在这里玩命。
这三个报业之都﹐占据了中国报业大半个江山﹐而北京则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素有必
争之地的美誉。就连口碑不错的《南方周末》﹐北京的记者站与北京的大市场已经是其生存的支柱。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最严肃的报纸﹑最市井的报纸﹑最前卫的报纸﹑最时尚的报纸都可以在这里安家。
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娱乐信报》﹑《劳动午报》和《经济观察报》陆续面市﹐打响
了北京报业大战的序幕。而今年的两记炸弹则让圈内人士唏嘘不已﹕一是势力不俗牛气轰轰的《北京青年
报》突然宣布要办第一份市属全英文报纸──《BeijingToday》﹔其二是中国最严肃的《人民日报》今
年五月二十八日﹐号称要启动中国资金最大的报纸──《京华时报》。平日里采访起来耍大牌仅次于中央
电视台的《北京青年报》此次把市场拓展到英文受众﹐据说是下了很大决心。而《人民日报》誓办一份市
民化的报纸﹐信誓旦旦要从《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口中分杯羹。业内人士称惊呼﹐由此引发的人
才流动风波已经显露苗头﹐原本稍显平静的北京报业市场是否面临着重新洗牌﹖
《京华时报》推出新牌局﹖
《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认为﹐《京华时报》的名声是从它的招聘开始的﹐跃跃欲试的
人很快把这一消息在报业同行中传播开来﹐甚至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人才流动风波。毕竟﹐《人民日
报》的背景和高薪的承诺的确是个难挡的诱惑。
《京华时报》社长兼总编吴海民说﹐「我们曾经在北京某报上准备投放五天的广告﹐但
该报中途变卦﹐因为该报包括部门主任在内的多位编采人员纷纷要求加盟《京华时报》。我们的录取比例
达到十取一。」
在北京﹐平民化报纸现在的当家花旦主要是《晚报》﹑《青年报》及《晨报》三家。但
还在筹备当中﹑目前还未给读者交卷的《京华时报》对外的说法是﹐不把已有相当知名度的这三家报纸看
作竞争对手。但明眼人清楚﹐背靠《人民日报》﹑号称是中国启动资金最大的报纸之一的《京华时报》﹐
显然来者不善。
《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说﹐「这是中央军首次进入北京报业市场。它将造成其他竞争对手的人
员结构不稳定﹐但它的出现同时会激活市场。」
向有报界军师美誉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更是明确指出﹕《京华时
报》直接挑战的就是《晨报》。
对手还没上阵﹐但火药味已经很浓了﹐至于谁将在未来北京报业市场中笑到最后﹐我
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就是﹐读者是最大的受益者。
英文媒体竞争也趋激
综观北京市场上销售的报纸类型﹐多是财经类报纸或外埠报纸﹐「专业报纸的竞争对手
并不是综合类报纸﹐而是同类杂志﹐外埠报纸在北京的发展前景很小」。喻国明分析说﹐竞争主要在定位
趋同的综合类报纸之间。
然而事实是﹐在此次报业大战中﹐一向冷清的英文媒体也面临竞争。此前﹐受众面极广
的《中国日报》占据了绝对主力的地位﹐其他如《二十一世纪》等根本就不可能与其抗衡。《中国日报》
在北京乃至全国应该说是踌躇满志﹑傲视群雄。但今年五月上旬﹐《北京青年报》不声不响地突然召开新
闻发布会﹐宣布要办第一份北京市属的全英文报纸──《BeijingToday》﹐以满足在京外国人的阅读需
要。
座谈会上﹐《青年报》总编张延平不仅拉来北京市的领导座镇﹐还不知用了什么手腕﹐
把《中国日报》的一把手请来致辞﹐其意似乎是在说﹕「我们不与你们争夺全国的市场﹐我们要的是北京
的市场。」但无论双方的领导怎么说﹐这种竞争在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凸显出来。
《中国日报》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现下正忙碌地筹备在人民大会堂的二十周
年报庆事宜﹐此举旨在向外界展示报社的成就。
报业市场将竞争激烈
其实﹐创办任何一份报纸﹐都需要一个让读者逐渐认可﹑在市场站稳脚跟的过程。这个
道理﹐无论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香港﹑美国﹐都是亘古不变的。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报业竞争可以说是中国加入WTO之前的最后练兵﹐随着中国融入
世界经济一体化﹐外国媒体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这一点﹐从去年《USAToday》在上海设立
印刷点并在全国各大城市零售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