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澳门 @ 2001-05-26
澳门历史
澳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她的名字最早记载於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此後还有“濠江"、“海镜"、“镜湖"
等多个别名。
概因四、五百年前,本地蚝产丰富,南北两海湾,水静湾圆,有如明镜也。後来又称作澳"。
澳,泊囗;外国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诸番求蚝镜为“澳",故称“蚝镜澳"。地属香山县,亦称“香山
澳"。至於今名"澳门",其由来则有多种传说,一“门"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本地内港的妈
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海峡像门;一说本地南面对开的乙水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
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间,成十字门状,所以亦有“十字门"之称;又有一说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
台山(莲峰山),两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亦有“门",便称澳门了。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与日本人先後来华,他们都是利用澳门作为同中国通商的门户。初来时,
在妈阁庙处登陆,葡人因此称澳门为“马交"(MACAU),日人则称之为“阿妈港"。
根据史书记载,在南宋以前,即十三世纪前,本地是荒山野地,没有人烟,亦未正名,直至蒙
古族入侵中原,南宋濒淤覆亡,闽浙一带官兵纷纷避难南逃,部分人飘泊到此,寻找生活。
公元1271年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蒙古定国号为元之後,元军南下大举攻宋,1276年南宋恭帝
德佑二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杭州),俘宋恭帝;
1279年,元朝终於灭了南宋,在此战乱期间,正是国亡家破,南宋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争先乘
船南撤逃亡。其中最大一批是张世杰率领宋军及民兵五十万人,船舶二千多艘,簇拥幼主端宗赵罡,几番
周折,来到路环、乙水仔一带海面,当晚遇狂风吹袭,御船翻沉,帝罡得病一卧不起,损失惨重,只好上
岸栖居。及後元兵追至,宋军依仗澳门妈阁山及路环高地,水兵列阵十字门,同元军作生死大战,击退元
军。
自此以後,澳门始稍有人烟,但由于地方细,耕地缺,物产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并不容易。
直至十六世纪中叶,即明世宗嘉靖年间,本地仍然是荒凉一片。人烟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葡萄牙人在1535年中国明朝嘉靖十四年,取得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的便利。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又藉词在澳门登陆,1557年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开始在澳门定居。而葡
人来华,是在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比占居澳门早四十多年。当时,葡萄牙已于1510年占领了印度果
阿,1511年又攻占马六甲,海军势力指向中国。第一位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是欧维士(Jorge
Alvares),他率领的船队于1513年在零丁岛附近下锭。
正德九年至十一年即公元1514至1516年间,葡国船只多艘在安德地(Andrade)率领下,
几次来到广东,要求入京,都未获得中国官员批准。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葡人又要求进京,同时用武
装商船在广东沿海测量港弯。
广东令政使兼海道副使吴廷,接纳葡人进京的申请,并呈文上奏朝廷。翌年,葡国使者被御准
赴京,道咪卑利士(Tome Pires)作为葡国派到中国的第一位特使在广州登陆,兼程赶赴北京觐见正德
皇帝,首先提出通商要求,但没有结果。葡人登陆澳们之前,已先到香港屯门。1516年正德十一年,他们
在屯门葵涌一带设立营寨,装造武器,买卖通商。这些活动,深受闭关自守的中国官员反对。这时候适逢
正德皇驾崩,1521年嘉靖(世宗)即位,接纳朝议,下令驱逐葡人,并拒绝他们朝贡。
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葡萄牙一支海军舰队,入侵新会县西草湾失败。1545年嘉靖二十四
年,明朝又禁止葡萄牙船驶入宁波港。这种情势之下,葡人为了打开葡中、葡日的贸易通道,追切需要在
中国找一处地方作为基地,只有到广东来,被迫使用浪白澳为泊囗。浪白澳在澳门西南二十八哩处,是中
国为防止外国籍商贾侵扰内地,广东市舶司特撰定为外国船只停泊的地方。但该地并非优良海港,孤岛悬
海,水土又十分恶劣,居民极少,很难长驻,葡人泊船通商,十分不便,早有心开辟澳门。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国船商藉囗航船触礁下沉,进贡物品被浸湿,申请借地晾晒,同时
贿赂广东海道吏汪柏,登陆澳门。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人开始在澳门定居。(亦有一说葡人於1553年到浪白澳,1557年
才从浪白澳移居澳门。)从此以後,葡人在澳门南湾沿岸一带,依山建楼房筑炮台,建城墙设岗哨,雄踞
海畔,有澳门城之称。内地商贾贩夫边民,闻风而来,在现时的十八间及营地大街一带起屋开店。成行成
市,故又叫做"澳门街"。
葡人经过多次教训,这时已知道同中国贸易,不能不守规矩些,所以占居澳门後,已算寻得一
个通商门户,比较注意策略。在他们刻意经营之下,澳门成为中西方第一个贸易商埠, 断了欧洲同中国
的海上贸易,宗教和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1568年8月,首位宗教领袖卡内罗(D.Belchi or Carnei ro)来澳,为澳门第一任主
教。1575年1月23日,澳门教区作为远东第一个主教区正式成立,这样,澳门又逐渐成为西方在中国的文
化和宗教中心。到了1621年,全澳已有人囗两万多人,开设有铸炮厂、船厂以及能生产军械火药的手工业
作坊。不过,此时的地方行政及司法权力,仍然由中国掌握,直至十九世纪中叶。
嘉靖年间,中国在澳门设提调备候行署,管理葡人的居留及贸易,但对葡人越来越多的趋势,
持有戒心。因此,在1574年神宗万历二年,在澳门与内陆连接的地方设关闸,派官兵把守。
1621年熹宗天启元年,又在前山建寨,立 将府,陆海兵近两千,大小船只五十艘,分驻守
放澳门外围各岛屿。葡国同中国订立澳门借地条约,是在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条约规定澳门葡人每年
向香山县缴纳地租五百两白银。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广东又与澳葡订约,立下禁例,诸如禁止买卖人囗,禁止买卖私货
等。1623年,葡国派遣马土加路也(D.Francisco Mascarenhas)为澳门首任总督。
1644年满族入关建立清朝,继续执行明朝在澳门订立的法律和制度。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
年,香山县在澳门望厦村设立县丞衙署,专门受理澳门葡人及华人一切诉讼事宜。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朝在澳门关前街设立海关,成为当时中国四大海关之一(其他三大
海关是云台山、宁波及漳州)。
1842年宣宗道光二十二年,中英鸦片战争结束後,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日颓。1849年道光
二十九年,澳门总督亚马留(Joao Ferreira do Amaral)单方面宣布将澳门改为自由港,不准在
澳门的中国海关和税馆继续存在,中国官员及家属被迫全部撤离。从此,葡萄牙占领澳门,不仅停止向中
国政府缴纳租金和关税,反过来向澳门华人徵收田赋,正式取得了澳门的行政权,并向东北扩展地界。因
而激起华人反抗,同年八月发生亚马留被华人青年斩杀事件,中葡(澳)关系一时紧张。澳葡仍然於1851
年占领乙水仔,
1864年占领路环,设立“海岛镇行政局"。
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葡派澳督基马拉士(Lsidoro Francisco Guimaraes)到北京同
清政议约,被清廷拒见,只有住在法国使馆内,由法国大使代表洽约。初时,清提出收回澳门,恢复在澳
门设官衙收租税。但葡要先解决亚马留被杀问题,经过一番争持,最後达成协议,清政府可以继续在澳门
设官府衙门,但不得再提收租。法大使代表葡国同清签约,葡未签字。1864年同治三年,葡派遣使节到北
京换文,清发现条约的中文本予法文本不符,法文本不是将澳们规定为广东省的一部分,而是已经脱离中
国的地区,结果换文拖下来。直至1887年光绪十三年三月,葡利用清政府派拱北税务司金登千(英国人)
前往里斯本交涉鸦片走私问题之机,旧事重提,搞了一个“中葡会议草约"。同年十二月,中葡签订“和好
通商条约",被迫确认“葡国永远管理澳门",但同时规定,“现经商定,俟两国派员妥为会订界址,再行
特立专约"。此後双方多次会商,均无结果。
1890年光锗十六年,澳葡政府又取得一水之隔的青洲。
在葡人经营之下,澳门的地位逐渐上升而变为重要,受到其他西方国家垂涎。荷兰商人多次试
图侵占,於160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及1627年天启
七年,先後四次派兵攻打澳门,但因受守军及居民顽强抵抗而未得逞。
1802年清仁宗嘉庆七年及1808年嘉庆十三年,英亦曾派兵入侵澳门一带,未能成功。直至
184Z年英国取得澳门东面七十八公里的海岛香港,并开辟为商埠以俊,澳门在东西方贸易的地位,才逐渐
被香港取代。
葡萄牙一向重视澳门,1604年,当澳门军民战胜荷兰侵略时,葡王约翰便以"天主圣名之城,
无比忠贞"的称号,颁赐给澳门,後来,又把澳门列为它的海外属地,竟称澳门为“省"。
1928年4月,中国政府通知葡国政府终止“和好通商条约",未有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香港和中山都陷落在日军手裹,而澳门名义上仍在葡国统治下。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後,澳门的地位一直未变。但是过去长期以来,澳门发展缓慢。
踏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发展刺激之下,在香港经济增长带动之下,澳门政府逐渐
改变保守政策,开放门户吸引外资,澳门经济才开始有转机。1974年葡国“四.二五"革命後,里斯本宣布
放弃殖民主义,有意改变澳门地位的性质,承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由葡国管理的地区。在政治和行政
上,也逐步改革,1976年颁行“澳门组织章程",成立澳门立法议会。
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1980年3月澳督伊芝迪将军首次应邀官式访问北京,同年6月,广
东省省长习仲勋首次专程访问澳门,1981年10月,新任澳督高斯达应广东省省长的邀请,到广东省作四天
官式访问,并顺道访问珠海特区。10月底,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来澳作两天私人访问, 12月,
广州市市长梁灵光、副市长欧初及梁尚立访问澳门。澳门予中国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变成中葡友好的桥
梁,变成中国促进四化建设和台湾回归祖国的桥梁。里斯本一再强调澳门对于葡中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
性。中国已于1972年3月在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主席的信件中指出:“香港、澳门属于历史遣留下来的
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
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
我国政府主强,在条件成熟时,用适当的方式和平解决港澳问题,在未解决以前维持现状。"在中葡建交
後,北京亦一再重申:澳门是中国的一个特区,中国领土、葡国管理,目前地位不变,对中国不成问题,
希望澳门保持现状,继续稳定,华人和葡人大可放心致力发展经济。这样,澳门历史迈入新的历史里程,
开辟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广阔前景。
(转载自澳门《华侨报》之《澳门经济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