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滕州早期发现的汉画像石
作者:李世勇 @ 2001-05-28
滕州早期发现的汉画像石
据滕州日报报道,滕州汉画像石馆目前所藏汉画像石大多为解放以后由文物部门征集、发掘所得。然
而,滕州早在清末民初便陆续出土了大批汉画像石,并被当时有识之士收藏、整理。
据《续滕县志》卷五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邑人孙道恩在县东董家村发现汉画像石《烈女图》一方。
该石共分三层,上下层均残缺,上层为瑞兽图,中层为画像兼有榜题,依次为:答子妇、答子母、答子,
管仲妻、管仲。答子妇、管仲妻为封建社会妇女的楷模。这两个人物均出自于刘向的《烈女传》。《烈女
图》首先产生于宫庭,其后风行于民间,这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烈女图》。该石被孙道恩赠给高翰林,
后来又被高移赠给清庭大臣托活洛氏端方,此石今不知所在。
1931年在县治宏道院建筑房舍时出土汉画像石9方,同时在县城北门外及西南乡发现汉画像石9
方,合计18方。这批汉画像石均出自墓葬,但未经过科学发掘,墓葬第一手资料破坏。从画像内容及雕
刻技法上看,应属东汉晚期,为多室墓。该批画像石为典型的山东画像石的代表作品,反映的内容广泛,
有神话故事,祥禽瑞兽,拜会讲经,生产劳动,饮食生活等。该批画像石出土后被当时山东省立图书馆收
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其中部分画像石调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1934年滕县著名士绅黄以元在城北三十里黄家岭获得汉画像石22方,被其用牛车运至北关小学。
该批画像石从表现的内容及艺术手法上分析,亦应为东汉晚期,属于汉画像石成熟期的作品。较著名的为
《冶铁、耕耘图》,画面共两层,上层是锻打兵器的场面,下层是田间耕耘的情景。不啻如此,此石还反
映了东汉生产关系的状况:一个庄园主坐在大树下,监视着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这些画像石后来成为学
校教育学生的教材。著名书画家王学仲也从此受过艺术的熏陶,黄以元曾教过他制作画像石拓片。其后,
该批画像石历经劫难。日本人占领滕县,黄以元恐被日军所掠,将全部画像石窑藏在地下,日军四处搜查
未果;人民公社期间,该批画像石被社员从地下启出砌了生产队的粪坑;文革时期,又被村民启出砌了生
产队的房屋基础。1996年滕州汉画像石馆落成后,黄以元的曾孙黄友斌将零散的画像石收集拼凑,捐
献给滕州汉画像石馆收藏、陈列。
滕州早期发现的汉画像石,在中国汉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具有较高的
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出土的年代较早
近代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始于乾隆五十一年,黄易发掘武梁祠画像以后。事隔不久,滕州于光绪年
间便发现了汉画像石《烈女图》,并被金石学家罗振玉收入《补汉石存目》卷下。民国年间又相继发现了
宏道院画像石及黄家岭画像石,并分别被收入傅惜华的《汉代画像全集》及《滕县金石志》。这比其他地
区的汉画像石发现和研究要早得多,这就奠定了滕州汉画像石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历史地位。
二、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主题
滕州早期发现的汉画像石共计42方,几乎每幅画面都是以汉代社会生活为主题的,这与南阳、四川
等地汉画像石(砖)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社会生活方面主要包括:车马出行、人物会、庖橱宴食、杂耍
百戏、生产劳动等,尤其珍贵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纺织图》、《牛耕图》、《治铁图》,均出自
滕州早期发现的汉画像石。《牛耕图》采用的是短辕曲臂一牛挽犁;《冶铁图》使用皮囊送氧。这些先进
生产工具的运用,促进了东汉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东汉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滕州早期发现的汉画像
石,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难得的图像资料。
三、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滕州早期发现的汉画像石虽以反映现实为主,但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力,把神仙世界与现实生活融合
在一起,产生了一种亦幻亦真的效果。宏道院第七石上部、第八石上部均表现的是神话中的西王母朝会头
戴进贤冠的士人,使天上人间浑然一体。除此之外,这些画像构图充盈合理,线条自然流畅,雕刻细腻精
致,著名学者王襄赞曰“意发风致,雄肆瑰奇”,这的确不是过誉之词。
李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