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01-05-31
思索曲线
"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
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解脱。"(三毛《雨季不
再来·自序》)而一只并不聪明却也敏感的羔羊,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园呢?这段曲线记录了我在清华四
年中思想成长的片段;愿后来的同学比我早多一些成熟,少一些彷徨。
或许是上帝的误会,糊里糊涂地进入了这座科技的圣殿,淡淡的喜悦载着浓浓的失落与忧伤和少年的
梦想,开始了艰难的历程……
曾经深深感动于那次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开学典礼,从那时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提高自己发展
自己,并能为周围的人做出奉献,为社会上乃至人类尚存在着的忍受着痛苦的人们减轻一份痛苦"(90年
10月5日)。正是这种动力支撑了我对初入大学的安排;但现实世界是不允许一颗脆弱的心整天在幻想中
生存、在热情中构筑空中楼阁的。"倒霉"的考试,严酷的学习竞争与工作、爱好的冲突,大学生活神秘感
的消失,失去朋友的孤寂,同学心灵的封闭……这一切又将迷茫塞入了脑海:人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的信念有什么错?路该如何走?……
"带着沉痛的创伤思索了很久很久"(91年1月21日),得出结论:"把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事
业与生活恰当地结合",应有尽有"不脱离现实的前提下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91年6月19日)。但半
年过后"明白怎么做,可实在难以做到"(91年11月3日),一种负罪感又深深地攫住了心身,只能责备自
己没有坚强的意志,没能走出多想少做的惰性。
或许,人在找不到路的时候就会怀疑方向的正确性,后边的矛盾会摧毁他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理论。
真正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是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建设,个人的自由,努力考高分,还是为获取财富铺
路?或许更强烈的冲动是感情和心灵的自由,但经多少伟人的努力,都未能实现……
在彷徨中浪费时光是很大的不幸;所幸的是那位最可敬爱的师友,真诚的长谈,殷殷的关切,细心的
帮助指导,以其坚定信念和时时体现的行动深深感染了我,使我看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尔后又拿起了被丢掉的历史与思索,读了许多许多、想了许多许多,似乎黑夜中一下亮起了路灯听到了召
唤。再一次回到生活了近20年的黄土地,用新的目光去认识用新的感情去对待我曾经忘却了的劳动者,逐
渐发现"真正的弥赛亚是人民"(91年10月1日),又想到历史,知道只有实现人类的根本解放才能有心灵
的大解放,才能有真正的自由。于是,"虽然一个又一个的梦一触及现实便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给予我
太多太多矛盾的痛苦……但值得庆幸的是,一种信念的火苗在我心中缓缓燃起。"(91年11月9日)"我选
择了共产党,……,并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强迫自己或有其它不很纯的目的,而是有感情基础和理论根据
的理性决定。"(91年11月5日)就这样开始向组织靠近……
读了不少的书并未筑成钢铁长城。"生命的孤舟已超载航行了二十载,抬头张望航标已不复存,蓦然
回顾不觉心中茫然一片"(93年2月18日)。个人失败的振动波及到每个角落,信仰危机被推向了绝望的
顶峰,虽然还在努力工作,努力探求,但自感堕落到无以复加之地。还是支撑了共和国大厦的人民以伟大
的热情和艰苦融化了冻僵的心灵--两年来走过四五个省市不少地方,由调查到学习,受益颇丰。"要想有
益于社会,首先得把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雨季不再来》);将自己的理想与热情熔于人民,就不会迷失
自己--这,就是经过磨练和思索的结论,也将是我的人生归宿--努力学习,锻炼自己,为真情所系的人
民,为自己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事业做一点实事。
或许,有风就可能起浪,这条曲线还要继续画下去;但今天已不再有太多彷徨,但愿有一天能无愧于
自己的诺言--希望自己多迈出一步,就向耶路撒冷靠近一步,尽管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文中未注引文均引自作者日记,括号中为其日期。)
《业余党校》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