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承志 @ 2000-10-25
乔 木 出 盐 城
洪 承 志
前些日子,我在新华书店见到章含之著的《我与乔冠华》,想买也不想买,因为章的有关回忆文章
我已基本读过。然而《乔冠华临终前身世自述》这样的篇目不能不吸引我,及至看到第一句
话:“我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地主家庭里”,我一下决定要买下这本书。当然决不是我不知道乔冠华
是盐城人,正相反,当我驻目“乔冠华自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就期待着他第一句就说:我是江苏
盐城人。
盐城这地方应该说不是太贫瘠落后的,它的不幸在于它在苏北。苏南是那么富庶,繁华盖世,苏中
也不赖,镇江、扬州都是人文荟萃,久负盛名,就连它的苏北弟兄徐州、淮阴、连云港,也是各有
千秋。徐州是古彭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然是通衢大都;淮阴是出良相和能臣的地方;
连云港虽是后起之秀,但它是陇海铁路大动脉的东端,也很有一些气象。比肩于这样一个地带,盐
城就显得默默无闻了。到了八十年代,你问人家:“你知道盐城吗?”人家往往要想上半天,然后因
为见过电视上的“燕舞”收录机广告,算是听说过吧。别的地方的人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而我们盐
城人提到盐城却骄傲不起来,多少还有点自卑。
其实,盐城人不应该是这样一种心态。盐城人毋须象有些地方那样,为了功利的目的与那些八杆子
够不着的古人、名人结亲高攀;也不一定要老是在“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上做文章,我总
觉得这样说有自说自话的味道。然而,盐城作为当代中国两位政坛名人乔冠华、胡乔木的故乡,这
一点我以为倒是值得称道的。乔、胡不仅都是政坛名人,还同负文名。如果单是其中的一位,可以
说还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偏偏都际会在那个风云年代,都以乔木为名。时以南乔、北乔相区别,南
乔在香港,写国际评论,后来驰誉世界,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和外交部长;北乔在延安,后
来是毛主席的五大秘书之一,掌管过意识形态工作,人也很儒雅,出过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
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出面调停,南乔方才用原来的“冠华”二字名世。两人同出清华园,都是才子,学
识渊博,各有千秋。徐迟惊叹:“有趣的是两个人同年诞生,还是同乡人,都是江苏省的盐城
人!”。
盐城,就这样,以它里下河的水,在同一个历史时刻,孕育了两个同名的杰出的儿子乔冠华、胡乔
木,就象平原上兀然站立起了两棵高大的乔木。这两棵大树互为良友(但不耽于乡谊),在有些方
面确实是冠盖中华。
乔冠华的老家与我的家乡一河之隔,我的家乡是盐城县的永丰乡,河西就是乔冠华同志的故乡,建
湖县庆丰乡。我因此而相信我家乡的现在几岁、十几岁,看上去很平常的农家小孩,也能象冠华一
样操着盐城人的口音走上国际讲坛。说来还有缘,章含之同志在纪念文章中几次提到乔冠华同志就
读过“亭湖中学”,校长也是盐城有名的民主人士,教育家宋泽夫先生。一九九二年我赴北京开会,
宋泽夫先生在京工作的孙女宋广陵听说我是亭湖街道的党委书记(其实这个亭湖并不是亭湖中学所
在地),便很信任地把她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一笔钱交给我,托我带给盐城统战部,用于修缮她祖父
的陵墓。至于胡乔木,我们同属盐城县,他的老家是鞍湖乡。
乔冠华同志的故居已基本修复,我希望修复得更好些,有更多的人去看。然而他的墓却在苏州太湖
之滨,东山之巅,这里有些难以评说的背景。当然,江苏,中国,都是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