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1-06-13
二叩彩衣堂
浦玉生
在常熟开会的间隙,中午时分去翁同和纪念馆。竟然去叩门未得开门,同行者戏说,翁
同和为光绪皇帝上课去了。也有人说,翁家门槛高不让进。
只得在门口徜徉,翁家巷门口,有一石坊,上书“状元坊”,刻石上有楹联一副,其联
曰:
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抚相画栋雕梁门第海虞称冠代。
何必数榜眼感旧会元有坊华篇胜迹声名琴水让高山。
这是邑人钱仲联先生的佳构。上联首先点出翁氏杰出人才的业绩:“叔侄大魁”、“昆
弟抚相”是指翁同和、翁曾源叔侄先后状元及第、大魁天下,翁同书、翁同爵官至巡抚,与
大学士翁同和昆弟三人,出将入相,配以“画栋雕梁”的府第,如此门第,冠盖海虞。“画
栋雕梁”暗寓主宅彩衣堂;下联回溯明代瞿氏望族:瞿景淳于嘉靖年间会试第一、廷试第
二,建有会元坊纪盛,其孙式耜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极尽一代风流,可惜是岁月易逝,会元
坊难觅芳踪,瞿氏故宅也烟消云散,那么,不必着眼旧日的辉煌,且一观翁氏的“华篇胜
迹”,已足以使琴水让道,高山仰止。翁同和在同僚中别称“翁常熟”,甚至只称“常
熟”,而常熟别称琴水,故有末句比喻。全联以对比的手法,介绍了翁氏故居的人文与建筑
特点,对翁氏作出恰当的评价,其宏大的气势、漂亮的文人书法,吸引着八方游客驻足观
赏。
下午会议散后二叩彩衣堂。进入翁心存故居,有溥杰题写的“翁同和纪念馆”六字。
据介绍,此宅始建于明末,原属仲姓。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翁同和的父亲翁心存
购下此宅,扩建成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封建官僚住宅。
为什么“翁同和纪念馆”,或称“翁心存故居”,又名叫“彩衣堂”呢?
话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翁心存奉旨去浙江主持乡试完毕,回故土庆贺母亲75岁
寿辰,恰值清嘉庆帝的皇后纽祜禄氏六十大寿,翁即请江苏巡抚陈銮写了“彩衣堂”匾额;
以示“采衣娱亲”之意,并记国恩家庆盛典。目前,彩衣堂是常熟市内唯一的一座国家级文
物保护单位。
彩衣堂坐北朝南,是翁氏故居中的主体建筑。梁、柱、枋、檐等处均施以江南民间艺术
风格的彩绘图案。内容有狮子滚绣球、莲池鸳鸯、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鹿鹤同登等等。
翁同和(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别号井眉居士、松禅、瓶庐。清咸丰六年
(1856年)状元,同治、光绪两帝师傅。曾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因支持变
法维新,康有为称其为“中国变法第一导师”。
戊戌变法失败后,翁同和松禅老人卜居常熟乡间,虽有落寞之惑,但他与清风相伴,明
月满怀,却也另有一番情趣。
松禅先生真贱儒,毕生出入承明庐。
黄金横带紫绶纡,谓非干禄谁欺乎?!
在这首“自嘲”诗中,开头这四句很抱委屈,说自己出入朝堂半生,金带紫绶结,谁曾
相信他不是为了求取利禄呢?
翁同和是个有抱负的政治家、有素养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当官是廉吏。中国有句古
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既承认了人们的物质要求,但却约束自己“非分不
取”。一个官员有了廉洁,那么他的操守,也是一种美德。官员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旨趣和
涵养高远了,物质生活欲求自然就淡化了。可见“养廉”的渠道之一,是提高官员们精神生
活的境界。
走出彩衣堂,翁氏家族的言论还在耳旁想起:“为人要做正人,为官要做清官”。
2001.4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