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上海外滩的建筑
作者:薛立胜 @ 2001-06-24
上海外滩的新魅力
● 薛立胜
外滩, 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唯一的真正具有永恒魅力的“明星”。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正是从上海外滩开始的。此后的百余年间,外滩被称为“十
里洋场”、“西方冒险家的乐园”。
新中国成立后,外滩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怀抱。
1992年开始,上海人获得了重建新外滩的历史机遇,这里将成为下一世纪中国最重要的金
融中心,亚洲的“华尔街”。
万国建筑博览会
上海外滩指的是北起苏州河外白渡桥,南至延安东路,黄浦江西岸沿江狭长地带,长约1.2
公里。
1846年,英国领事巴富尔“租”下了一块黄浦滩地,搭建住宅、商号给他的同胞使用。上
海人称此处为“外国滩”,外滩由此得名。
1846年,英国怡和洋行进驻外滩,这是在上海开分号的第一家外国公司。1850年,与外滩成
“丁”字形,英国人修建了供外国人休闲的“派克弄”,这就是如今“中国商业第一街”南京
路的前身。1928年,在派克弄外滩建造了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一直到1985年,它仍是外滩
最高的建筑。
外滩不愧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雅称。外滩的建筑多气派豪华、风格各异,既有巴洛克
风格,又有罗马风格和哥特式风格,集中了英国、荷兰、挪威、俄罗斯、德国、奥地利等17种
最具代表意义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西方同类建筑的水平。如1923年落成的汇丰银
行大厦,是整个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形最大的建筑,整座建筑气势恢宏,英国人称其为
“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漂亮的建筑”。据1949年上海解放时统计,外滩共有西式大厦
120余座。
外滩沧桑几十年。沿外滩的30余座大厦,10余栋小楼,至今都有半个世纪的“年龄”,表面
积了厚厚的污垢和风化层,建成后从未有过“洗脸”的事。为恢复它的原貌,加强对历史建筑
的保护,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外滩建筑群的外墙进行清洗。那时许多上海人去观看清洗大厦的场
面。清洗完成后,外滩每一幢大楼都钉上了一块铜牌,铭记它的历史和名称沿革。
重建新外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上海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上海人给外滩重新定
位,1993年初提出“重建新外滩”,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使之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沿。
这个工程历时两年,要把外滩向黄浦江平均外移80米,中心街道从来回四车道变为10车道;
加高防洪堤,使之平均高出地面10米,堤上建成宽20米的行人绿化带,堤下是上海最大的室内机
动车库;在外滩公园内设上海英雄纪念碑,在外滩中心建“音乐会广场”;外滩取消电车,空中
不得布线;全部外滩建筑有泛光照明,又称“外滩灯光工程”;外滩延安东路以南38公里至南
浦大桥桥脚,拆迁六万户居民,300家单位,拓宽道路,沿黄浦江建设“南外滩”。
新建的外滩是原外滩的近五倍,绿树成荫,建筑雄伟。入夜彩灯齐放,建筑群被照得通体明
亮。
外滩之外更有浦东。外滩对岸的浦东,历时五年的发展,如今高楼林立,条条大道加上片片
绿地成为今天开放开发的热点。高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更
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外滩的万国建筑辉映成趣。
昔日金融中心重现辉煌
1847年,英国丽和银行进驻外滩,成为进入上海的第一家外国银行。从此各国银行纷纷进
军上海,包括英国的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
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以及美国的花旗银行等等。据1949年上海解放时统计,外滩共有外国
银行驻在机构600余家,外国登记商业团体4000多个,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
心。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规模继伦敦和纽约之后,位居世界第三,超过东京、苏黎士和香港,成为
“远东的华尔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滩成为包括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内的多家机关、企业、宾馆和商
店的所在地。1994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一项令世界瞩目的决定,实施“置换计划”,让国际金
融机构重返上海滩。
市政府首当其冲。1995年7月1日零时,上海市政府迁往距外滩不足两公里的人民广场北
端,接着上海市航天局、上海电台等纷纷迁走。与此同时,美国花旗银行、泰国盘古银行、法
国里昂银行、日本住友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先后进驻外滩。
但是,今天的外滩已不是昨日外滩的简单重复。在外滩沿江一线的大楼归属基本已定的情
况下,不少中外金融机构及跨国公司把眼光投向外滩内侧的大楼。
而在黄浦江东岸,和外滩隔江相望的那个叫陆家嘴的地方,正在兴建着一批新的金融和贸
易楼群。它的开工建设面积已达300多万平方米,几乎是外滩的10倍。这就是浦东陆家嘴金融
贸易区,它和浦西外滩地区共同组成了上海商务区的地域载体。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已于
1995年6月迁入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银都大厦,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东迁
定在1998年,到2000年,进入浦东的国内金融机构将达数十家。
昔日外滩金融街的重生和今日陆家嘴金融区的诞生,必将使上海重现昔日金融中心的辉
煌。
浪漫依然
外滩,昔日的“十里洋场”,如今是一个平静、幽雅和颇具浪漫色彩的地方。清晨是老人
打太极拳的操场,白天集中着中外观光的游客,夜晚则是情人相叙的场所。
1981年夏天,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汉斯威尔士访问上海,住在外滩和平饭店,晚上打开房
间窗户,他着实吃了一惊。他在报道中说——
沿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千米长堤,集中了一万对上海情侣。他们优雅地倚堤耳语,相互之间
只差一厘米,但是绝对不会“窜调”。这是我所见过的世界上最壮观的“情人滩”。曾为西方
列强陶醉的外滩,在共产党中国,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
我们先抛开美国记者的惊叹,听一听来外滩观光的中外游客的心声吧。通过导游的翻译,
记者和一批来自法国的游客聊了起来。他们称是第一次来上海,刚下飞机便直奔外滩而来,外
滩是他们心目中很向往的一个地方,今天看到了,确实很美很漂亮,这边是欧洲古典建筑,那边
是现代摩天大楼,比想像的还要好。几名来自西藏的女孩,身穿民族的盛装,来到了黄浦江畔,
不时地用相机留下了她们惊喜的倩影。
每逢星期天的上午,外滩音乐会广场总有露天艺术活动,不要钱,白听白看,这是外滩绝妙
的一笔。充满市场无情竞争气息的外滩,这时最悠闲、轻松和浪漫。
如织的游人向世界宣布,外滩魅力依然,上海依然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