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这是一本难写的书
作者:马成生 @ 2001-06-25
这是一本难写的书!
——读《千秋才人——施耐庵小传》
马 成 生
浦玉生同志,年富力强,才华焕发。身处行政机关,事务不少,却挤出时间,编写了好
几种经济方面的著作。今又跨入文学行列,写就了《千秋才人——施耐庵小传》。条目整
齐,文字流丽,可见用功不少。
作者于该书《天才迷失》章中说:要“力争”在“笔下出现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呼之
欲出的活生生的施耐庵”。作者之用心,无疑应当肯定,而且赞扬。
综览全书,十万余字,而采自民间传说甚多。昔人对《三国演义》有“七实三虚”之
说,此书之“虚”似乎还更多些。也许有人责难:“作‘传’,该是以‘实’为妥,为何却
‘虚’?”于此,笔者不妨先说点缘由:只因为广大《水浒》研究者,虽然多方求索,殚精
竭思,但是,对《水浒》作者施耐庵的一些关键问题,仍是未能解决。如苏北兴化(即今大
丰)的施彦端,是否即施耐庵,是否即钱塘的《水浒》作者施耐庵?尽管有不少专家作了肯
定,其实疑窦尚多。且举数端。
其一,苏北兴化于1981年发现一部《施氏家族谱》。该谱修于清乾隆42年(1777)而由
释满家手抄于民国七年(1918),其“世系”第一行是:“第一世始祖彦端公”,旁边注有
“字耐庵”三字。据此,有些专家认为:“施彦端即施耐庵”,“这是最有力的证据”。另
有些专家则提出异议。认为,据可靠的典籍,早在明代嘉靖间的高儒与郎瑛等都只说“钱塘
施耐庵”,此后的李卓吾、胡应麟与金圣叹等晚明文人以及周亮工等清初文人,凡是提及
《水浒》作者施耐庵,都未有提及其另外的名字,怎么突然会冒出“施耐庵”只是其“字”
而其“名”则是“彦端”呢?更为主要的,此《谱》第一行的写法违反宗谱通例,并与此
《谱》本身乖舛。且看:“第二世讳让字以谦,彦端公子”,“第三世讳文显字景胧,以谦
公长子”……这都符合宗谱通例,但为何第一世不写作“讳彦端”而写作“彦端公”?而
且,凡下辈对上辈都称其“字”而不称其“名”,如上面第三世的“文昱”称作“以谦公长
子”,而不称“让长子”;如果施彦端果然是“字耐庵”,则第二世的“让”应称作“耐庵
公子”,而不会是“彦端公子”。据此看来,这个“始祖彦端”,实在是只有“名”而无
“字”,“名”以“字”行,故《谱》中称“彦端公”。另,还有两证:一是该《谱》有中
一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这个“施公”,即施让的父亲。《铭》中也是写作“先公彦
端”,并无“讳彦端字耐庵”字样。此《铭》作于明景泰四年(1453),作者杨新与施让是
亲家,情况自当了解,而且作《墓志铭》又是极慎重之事,如果彦端有“字”,应称其
“字”,如称其“名”,应述其“字”,杨新不可能只写其“名”而不写其“字”。这自可
作为施彦端无“字”的力证。二是,1978年出土于兴化的《施廷佐墓志铭》,其中也只是
“祖彦端”三字,并无“讳彦端字耐庵”字样。此《铭》为出土之物,更是施彦端无“字”
的力证。据此,要说施彦端即是施耐庵,只能存疑,不能准信。
其二,上面已提及的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到了晚清咸丰五年(1855)修的《施
氏家谱》中,竟有“先公耐庵……隐居著《水浒》自娱”之语。据此,有些专家认为,苏北
兴化的施彦端,即施耐庵,也就是《水浒》作者。另有一些专家则又提出异议,因为,此
《铭》在原先的《施氏家簿谱》中,只是“先公彦端”,并未有“著《水浒》”等语,这很
可能是后人把“彦端”改为“耐庵”,另加上“著《水浒》”之些话。据此,所谓施彦端著
《水浒》之说,也只能存疑,不能准信。
其三,也是上面已提及的《施廷佐墓志铭》,其中有“祖彦端会元季兵起□□(遂)家
之”一语。这两个“□”,因磨损严重,难以辩认,据一些专家看法,可能是“流苏”,可
能是“渡淮”,也可能是“播浙”。而有些专家,则认定为“播浙”,认为施彦端迁居过浙
江。这样,就把苏北兴化的施彦端与钱塘写《水浒》的耐庵“搭了桥”,使两人“合二为
一”。但是,根据史实,这“播江”两字,实在又是一大疑窦。因为,“元季兵起”,最先
起于浙江,方国珍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起兵占领浙江温州、台州和庆元三路,不仅
震动整个浙江,而且是整个中国。到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才起兵于
河北,进一步燃起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到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才在苏北施
彦端的家乡一带起兵。事实明摆着,苏北“起兵”迟于浙江五年,当浙江兵起之时,施彦端
的家乡还是相对的平静。试想,施彦端要避兵乱,难道会从暂时还不乱之处而迁播到已乱之
处?把“□□”认定为“播浙”,即有碍于史实,也有悖于常理。
凡此种种,说明苏北兴化的施彦端,目前尚难说成是施耐庵,尚难说成是钱塘的《水
浒》作者施耐庵。这一关键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发掘更多的材料,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唯此之故,目前要撰写出符合“实”的《水浒》作者施耐庵
的传记之类,确是很难很难,不论是多么伟大的专家、学者,可以说都难以做到。
值得可喜的是,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不断有人在研究,尤其是“文革”以后曾一度形成
“施耐庵热”,研究者之多,涉及面之广,可谓盛况空前。不言而喻,各位研究者之间不论
是肯定某些问题,或者否定某些方面,都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断地吸取经验与教训,
这无疑有助于《水浒》作者问题的最终解决。
浦玉生同志,无疑是研究《水浒》作者施耐庵最用功的一位。读了他的《千古才人——
施耐庵小传》,便写了如上这些感想式文字,当然不能算作序文。
( 马成生先生系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