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1-06-25
寻访小方壶斋
浦玉生
世纪末的一天,我乘车从建湖县出发,因盐淮线修路,遂从高作、永兴、东沟、益林,
沿苏北灌溉总渠,进入淮安。
淮安,系取“淮水安宁”之意,早在5000年前,淮安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
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射阳县,此为淮安境域建县之始。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改射阳县为山阳县,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分山阳县百户置淮安县,淮安之
名始于此。隋唐宋时期于此置楚州。元代置淮安路,明清置淮安府。
淮安古城早最筑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以后多次修葺和重建。元末至正十六年
(1356年),张士诚义军攻占淮安,脔割守臣褚石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张士诚部
将史文炳于旧城北一里许建筑新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将新老城连接起来,称联城
或夹城。整个城市以镇淮楼为中心,形成棋盘式道路格局,水面占城市总面积30%。解放
后,拓宽东西长街和南北门大街,东西向的镇淮楼东、西路,东、西门大街等主街道。
此行赴淮安市是为了踏访施耐庵的足迹——寻访小方壶斋。据现年87岁的老人、淮安市
图书馆陈阳介绍,施耐庵当年隐居于淮城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祠西侧一个单门独院的知友王肇
庆家中,这个知友是苏北地区一爿最大的当铺。家中豪富,院中有假山水榭、亭台楼阁(今
新华池后边)。据多种史志记载,王肇庆老板为人不俗,喜欢结交世上名流。施耐庵与王肇
庆交情甚厚,患难与共。他隐居在王家书房——小方壶斋,得以专心致志地完成巨著《水浒
传》。最后,他客死在淮安,直到后来,王肇庆的孙子才将其灵柩运回兴化安葬。
陈民牛编辑的《淮安人名辞典》,该辞典赵朴初题书名,冰心题扉页,由天津古籍出版
社出版,辞典中有施耐庵小传。
经过市中心的淮安镇淮楼,该楼始建于宋代,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明代时曾置铜壶刻
漏以报时,故名谯楼,又名鼓楼,清代后期,因水患不断,遂改名“镇淮楼”,含有“镇慑
淮水”之意。
在兴文街,找到了淮安市委的同志,在张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先去了“新华池后边”,
新华池休闲中心现在已是浴城,后面是小巷,问道于“棋盘街”、“小方壶斋”竟无一人知
道,有人听说过“棋盘街”,但不能确指,一个中年男子告之这儿是人民剧场宿舍。
正在失望之余,路遇文化馆的一个建湖人,他打电话给市文化局“刘学究”。在此之
前,打听过陈阳老人,据说他住的地方拆迁,他原是博物馆的馆长,由于是星期日,一时找
不到他们。据刘老学究告之,“棋盘街”是镇淮楼西路的一段,我们找到了粮食大楼,从巷
子里边去问一老人,他家挂着周恩来总理的巨幅画像。经老人告之,淮城路,主要街道按东
西南北垂直排列,为棋盘式格局,1958年时,镇淮楼东、西路拓宽为34米,可以看到过去的
棋盘街是很窄的。“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祠西侧一个单独的院落”——小方壶斋已不复存在,
因路拓宽,有的房屋已拆除。按老人的指点,我站在小方壶斋的遗址上寻觅,这里可以看到
的只是棋盘街南侧的二层老楼,古色古香,还可以看出这一带当年的古老而繁荣的一面。
我们是从胯下桥街走过去的,那是《史记·淮阴候列传》中记载韩信在此受胯下之辱,
不过现在已不见桥,因文渠几经变迁,胯下桥已经壅塞为街道,于是只有清代书法家周寅的
行书“胯下桥”而实无胯下桥,只有牌坊而无桥了。这是一个湮没的辉煌。
实地考察和查地方史志发现,淮安人文景观与施耐庵著《水浒传》相关的有多处:一是
龚开其人。龚开(1222-约1304),字圣与,号翠岩,晚号龟城叟,南宋楚州淮阴人,宋元
间著名书画家。龚开青年时亲历宋金战争,目睹中原易主的情景,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
元军南进,龚开辗转闽、浙一带。南宋灭亡后,入元不仕,隐居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
以卖画为生。他的绘画代表作有《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他多方搜集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
夫等人事迹,写成文、陆二丞相传,他为宋江等36人画像题赞,其政治煽动的目的和联合义
军的抗元主张,隐约可见。这对后来隐居于此的施耐庵(1296-1370)当产生过一定影响。
二是小方壶斋。“小方壶斋”是晚清学者、编辑家王锡祺的书室名,室址在淮安城内。
王锡祺(1855-1913),字寿萱,别号瘦髯,原籍清河(今淮阴市),也居淮安城内。据
《续清河县志》记载,王氏藏书达数万卷。王氏长于地理之学,终日置身书海,埋头著述,
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辑刊《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精装20册行世。此外还著有《小方壶
斋丛书》、《续山阳诗徵》、《小方壶斋诗存》二卷、《辟邪录》三卷等著作。后因产业倾
覆,家人星散,藏书也随之散失。
其三,宋江之墓。车过淮安南门外城南村一带,据《水浒传》中所述,宋江、李逵、吴
用和花荣四将军死后就埋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宋时,楚州即今淮安。时过800年,沧海
桑田,蓼儿洼已不再是水港湖荡,而成为繁荣肥美的淮城郊区。当然,仍可见三五树落,沟
渠纵横,渠边长着蓼草,可以想起当年蓼儿洼“红瑟瑟满目蓼花”的景象。蓼儿洼的东北
郊,紧靠淮城巽关,那里人烟稀少,有一片贫瘠低洼的荒地,俗称“大洼子”。大洼内,原
为官家的坟地。坟地中,有几座高大的坟墓,是一片“风水地”上,相传那几座大的坟墓就
是宋江、李逵等四个义士的冢穴。
尽管小方壶斋未见原迹,但史志上记载着:元末明初,施耐庵为避战乱,举家迁居淮
城,创作出描写宋江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王肇庆家很富有,且知书达理,喜
结社会名流;小方壶斋内有几万册藏,可供阅览著述参考;王锡祺作为晚清学者、编辑家,
有多部著述,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小方壶斋丛钞》都打上了“小方壶斋”的室名。
民间传说、出土文物、笔记资料三者综合系统的印证,施耐庵不是“亡是公”,施耐庵与小
方壶斋具有相关性。
1999年12月19日 初稿
2001年6月9日 改定
注:2001年上半年淮安(县级)市现改为楚州区,淮阴市改为淮安(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