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志达 @ 2001-06-27
科学与艺术世界
杨志达
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艺术强调主观感
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科学和艺术又都依赖于人的头
脑中创造力火花之闪现,并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
艺术之于科学,就像月球引力之于潮汐,彩虹之于天空那样,是生命的动力,是力量的
源泉,是理想的展示,是灵感的激发,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艺术不仅是科学家所应当具有
的素质,更是科学创造中所必备的要素。每当我们关注那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大师时,就会发
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越能从艺术宝库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和获取灵感与启发,从而创造
出更为优秀的科学成果。
美国科学家对古今150位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进行研究后,竟发现爱因斯坦和毕加
索,巴斯德和巴赫有着许多令人吃惊的“共同点”。历史上,“艺术化”的科学大师比比皆
是,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1999年底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推出千年风云人物时,他
与马克思一样,名列前茅;他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热爱古典音乐,尤其酷
爱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还推崇文学,他同样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
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的作品。牛顿总结出经典力学理论,他又是一位艺术家,尤其擅长作
诗;伽利略这们物理学大师,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科普勒是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他同时又是一名音乐家,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决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
我国汉代发明地动仪的大科学家张衡,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二京赋》的作者;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集画家、雕塑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他既是个“科学
化”的艺术家,又是个“艺术化”的科学家。
数学和物理学都是较为抽象的科学,然而在当代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中的艺术天才也是数
不胜数。我国数学大师毕罗庚不仅在数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还写得一手好诗,并有不
少优秀科普著作问世;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还是个颇有名气的诗人,并有诗作出版,我国著名
科学家钱学森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尤其热爱音乐;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但
对诗词歌赋、国画、京剧等都有特殊的爱好。不论在科学上还是在艺术上,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爱因斯坦一直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均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
理背景,共同追求和谐之美。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又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
明相对论原理呢?实际上,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艺术的想象力往
往会激发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这也正是为何爱因斯坦右脚踏在科学世界,左脚进入艺术世
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若科学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
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等艺术思维方式 ,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美感、节奏、和谐感,其
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如美感实质上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它常常能从整体上一下
子把握事物的本质。症状感在科学创造中之所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是因为症状与真之间存
在着统一性,肯定真的东西和肯定美的东西是一致的。尤其在检验创造成果时,美的考虑的
重要性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物理学家韦尔甚至说:“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
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之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爱因斯坦于1916年提出了广义相对
论,至今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接受。科学家们进一步提出了其他新的理论。为了使科学家能
够从中作出抉择所必须的观察,难度极大。但是在各种理论之中,只有爱因斯坦的理论最简
单也最巧妙。换句话说,最为优美雅致。许多科学家确信它的正确性,也正是由于它最富艺
术美感。在科学发明创造中,美感在创造性活动也是密切相关的,创造发明中的先时性,也
包含着合理性和完美性,并且又体现与时代审美观点的统一协调。
在科学大师们的整个科学世界和全部科学创造过程中,艺术都在起着不可替代的启迪作
用。例如爱因斯坦热爱音乐,他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受的小提琴。特别是他紧张地思索光量
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他就会放下笔,拿起琴,那
优美、和谐、悦耳并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不仅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思考,并能引导他在物理
学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遐想,对其科学思考和创造性,音乐往往能起不可替代的催化作
用。
同样,大科学家根兹堡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过:“我读到歌德的诗,无数的思绪一下子
冒了出来。”的确是这样,艺术常常能给予科学以奇妙的无可估量的启发。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到科学和艺术并不存在鸿沟,相反,它们
却互相交融补充。当代科学大师虽不一定非是艺术家,但要用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这确是科
学创新所必须的。 原载北京科技报,智慧城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