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哈罗德.韦尔登的演讲稿
作者: @ 2001-06-28
哈罗德·韦尔登演讲稿(最后草稿)
尊敬的客人、女士们、先生们:
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只有十九岁。当时,我作为一名摄影师助手,与另外三个澳大利亚人,
追寻毛主席长征的足迹,为出版一本大型纪实性图书收集素材。出版那本图书,是为了纪念
中国长征五十周年。
第一次中国之行使我来到中国的内地和边疆,从瑞金绿色起伏的乡间、四川省的大山,到
湍急的大渡河。我们走过的地区,没有几个西方人去过。我发现,中国有一点很像世界上许
多其他地区:中国的生活和文化就像一幅很大的异彩纷呈的织锦画。
那三个月的旅行,使我终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点迄今已得到了证明。
第一本书《中国的长征》是在1984年至1985年筹划的。这本书现在还继续在二十个国家销
售,并译成十六种文字出版。与我们合作出书的是中国出版外贸总公司,当时的领导人是我
们家族可敬可亲的老朋友娄明先生。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们在亚洲和西方成功出版了下列大型摄影集:
《黄河》
《在中国上空----航空摄影集》
《中国----美丽的烹调书》
《中国生活中的一天》
《钢铁长城----中国军队画册和电视连续片》
所有这几本书都展示了中国瑰丽的美、难以置信的历史和不同寻常的文化。
我的父亲凯文·韦尔登也是出版集团的总裁。他说,他一直想捕捉和向世界展现中国潜藏的
美,以及长征这类现代史诗般令人着迷的历史。
韦尔登集团公司在鼎盛时期曾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家族出版集团,在世界各地开设办事机
构,图书用二十八种语言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我们的教育类图书最为成功,曾向美国的学
校出售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课本。几年前,我们面对市场做了调整,卖掉了传统的图书出
版业务,从事新的数字经济业务。
我们这个集团率先在全球的技术、因特网、传媒和娱乐业进行投资。我的父亲还是澳大利
亚知名度很高的“丁希德投资集团”的创始人,专门支持澳大利亚和海外信息技术行业初创
的增长快的公司。
最近,我们直接投入资金和专门知识,重返出版业,这一次是创立一个新的集团,作为
“电子阅读技术和内容的提供者”。我在我们的集团里直接负责这项业务,同时担任亚洲投
资首席经理。
为了看清出版业的未来,我们必须回顾过去。
我知道,中文“文明”的“文”,与“文字”的“文”是同一个字。文字以及出版在中国
一直最受崇敬,这一点从“文”字的双重含义中得到了证实。
中国在蔡伦之前几百年就发明了纸张,但是当蔡伦在公元105年为了改进纸的质量,下令用
树皮、树根和碎布做成纸浆的时候,中国的出版业就问世了。
在古代,文字是神圣的,社会上只有少数人写字。
把文字从甲骨、竹板或绷紧的动物皮革上转移到纸张上去,堪称当时的一大变革。有人对
这变革很生气,也很关切,担心在纸张上写字太容易了,会鼓励人们把“没有价值”的思想
写在纸上,还担心纸张易碎,不便长期保存。
让我们把当时的情形,与当今全球从印刷信息向数字信息转变的情形作一比较。毫无疑
问,互联网上传递的思想不值几个钱,用电脑写作也是轻而易举的事,网站和许多图书一
样,可以容纳大量无用的信息,然而,与纸张的发明一样,下一步将会导致全球知识的进一
步传播和更新。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是英国怀德莱恩出版社出版的约翰·曼写的《字母的历史》,书中写
道,公元500年的时候,欧洲每年大约生产20万本书,而中国几百年来每年一直生产大约SO万
本书,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前,中国每年生产近百万本的书,耗纸
5O0吨。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全世界一年共生产约100亿本书,大约用纸5000万吨,这只计算
了图书的用纸,还要加上8391种日报,周刊和月刊刀73,000种。为沟通信息,全世界如今一
年约生产1.3亿吨纸,平均每人50磅。在过去500年里,世界人口增长 13倍,识字人数增长
1OOO倍,阅读材料增加 25万倍以上,多数增长是在本世纪实现的。请大家记住,这包括一
夭、一小时和一分钟时里读过又忘记了的大量信息。
如今,我们每人消费的阅读材料,几乎是400年前每人的2万倍。
是由于有了数量巨大的书写和印刷的出版物,加上近期的电子出版物,先进社会丰富的文
化才得以诞生。全世界目前正在进入出版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为了更好地理解目前和未来电子出版的趋势,很有必要揭开当前所谓数字革命的神秘面
纱。
你熟悉下面这段描叙吗?
“庞大数据存储设施,将数以千计的科目的已知知识收藏起来。公众和学生通过直接下
载,或通过日日夜夜运作的网络的发布渠道,能够接触到这些信息。”
这当然是指当前全球的互联网,你同意吗?
一千多年以前,在中国古都西安(或称长安),有一座孔庙,至今保存完好,庙里有一个
大殿,殿里摆放着一片片花岗石,上刻孔子伟大的经典文章,当年赴京赶考的文人都要学
习。
公众和学生都会去孔庙,手里拿着白宣纸和平滑的石块,干起“下载信息”的事情,也就是
用平滑的石头向下割,也许可叫做“平滑下载”,不像上个星期我用个人电脑从网上下载那
样。
木刻印刷作坊印出来的信息,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牛车马车的运输网络,把已出版的作品
送往全国各地,通过贸易通道送往世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古代中国于是有了一个没有电力的互联网结构。普天之下实在难以找出真正新的事物。
我在准备这次简短的讲话时,曾收集一些资料:我看到一份“脉络健康”的建议,其中讲到
唐朝山西省有一座药王庙,庙的院子里竖了一块块石碑,碑文都是药方和许多种病的治疗方
法。
当地的居民来到庙里,不仅是了解药方由几味中药组成,而且把石碑上的药方拓下来,装
订成册,这些宣纸拓本记载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进一步治疗的医嘱,可以作为中医口嘱的补
充。
去看病的时候,医生很少告诉我相关的信息。
我讲这一段往事,是想说明一点,“古老的事物,又成为新事物了”。
我相信,是千百年来贸易、市场和信息交流的自然传统,使人类得以繁衍。我们看到古代
中国与今天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在今天,我们还必须接受这激动人心的挑战,改变自
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每个国家的人民,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出版和网络未来发展的真正方向,并逐步适应它。
此时的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无不同,变化已开始出现,在过去三年里,每八个月中国的网络用
户就翻一番,目前用户数量估计已超过1200万。中国不断增加的网络用户,将会越来越多地
寻找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当地信展,结果就会出现一个中国人自己办的互联网,中国也会通过
互联网,参加激动人心的全球对话。
我相信,书籍和电脑这两大交流技术将能够和睦共处和相得益彰。主要的障碍将是“害
怕、犹豫和怀疑”,这是我前不久读到的三要害。
最近出现一个新词“电子图书”,我理解这是指“电子内容”和一种便携式阅读系统。福
雷斯特研究所是声誉很高的互联网智囊团。它估计,到2004年,电子图书的销售额将达到
4.26亿美元,占网上图书销售总额的13%。
对我将引用的估计数事先表示歉意,因为它们都来自研究报告或“审视未来”的结果,估
计数彼此不同。未来的潮流将把印刷品视为利用内容的另一种方式,但不是“首要的方
式”。很明显,技术人员和出版界人士应该保护好自己的核心优势,同时确保彼此加强协
作,以便在这日新月异的出版大环境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当性。
德国出版商和书商联合会主席罗兰·奥尔墨认为,电子图书已经占据世界图书市场的百分
之二至三,据估计,全世界下载的图书已经超过80万册,但其中一半是免费的。美国出版商
协会期待二三年内电子方式销售的图书将占百分之十。
安德森咨询公司称,到2005年,电子图书(不包括课本和操作手册)的销售额,将达到大
约23亿美元。它估计,其中70%的销售将是传统印刷图书之外的额外销售,不会取代传统的
印刷图书的销售。在四五年内,电子图书阅读装置预计将达到2800万台。
出版业即将出现的最大问题将是数字图书版权的管理;有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电
子文件的共享,最近音乐界的情况就是这样,新近成立的互联网公司“那波斯特公司”,订
户多达2300万,他们可以免费共享音乐作品。全世界的出版业都在制订数字版权保护的指导
方针。福雷斯特研究所称,全世界出版业到 2005年将损失15亿美元,作者和内容提供者将从
中拿回13亿美元,这是一场“历史性的收入转让”。出版商必须满足消费者随时获得数字化
内容的新的需求,同时要制订电子图书版式设计的通用标准,目的是使图书容易得到但难以
复制。数字安全和法律诉讼是手段之一,但不可能完全防止内容的剽窃。出版业必须监视动
态,并随之采取行动,不然的话就会失去在这一行业中的地位。
未来的出版商必须把自己重新定位为服务组织,鼓励和促进内部人员掌握技术,以便发
现、培养和推销有活力的内容提供者。出版商必须成为卓越智慧的中心,为全世界的读者生
产和编辑润色高质量的作品。
电子出版的第一阶段,是在电子图书技术被大众市场普遍采用之前,先由出版业内部采
用。出版业内部改造还有一点时间,但不会多于一至三年,不像纸上书写的文字转换成我们
多数人今天热衷的“古登堡印刷机”出版模式那样,需要花费几百年的时间。
当前可以对电子出版说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主意,但尚未做好准备。有一个最
重要的信息需要传递给大家:我们最终会从树木做成的书向电子图书过渡,何时完成过渡只
是一个时间问题。
我一开始讲到“文明”和“文字”中的“文”字,我想说我父亲的中文名字是“韦凯
文”,名字中的“文”字注定他一辈子与出版有缘。我很自豪地在这里引用他的一句与今天
演讲的中心主题有关的话:“作为出版界人士,我们必须坚持古老而优秀的事物,拥抱新的
进步的事物。”
互联网和电子出版的诞生,标志着全球出版业发生了一个完善的转折,最近这几年,我们
看到出版管理的权力已经下放,出版物的前期制作时间已大大缩短,劳动强度也已下降,
“容易修订和改变”的出版物迅速出现,书已从历史上固定的传媒向高度互动式活力充沛的
传媒即电子图书转变。
从古老的文字变成印刷物,从印刷物又变成电子作品,但有一个因素始终没有变:人类通
过运用交流工具而不断前进,不论这种交流工具是纸质的还是塑料的,是印刷的还是下载
的。作为出版商,关键在于不掉队,在于参与这一重要的进程。
转自福建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