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01-07-03
清官于成龙二三事
中央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艺术地再现了于成龙的自甘淡泊、勤政爱民。那么历
史上的于成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虽说他年已四十五岁,但仍“英气有
余”,想做番事业。于成龙家境并不富裕,他是典卖房屋田产才得以到罗城上任。然而县衙四壁徒然,猿、
虎白天在庭院中走动,于成龙形容它是“活地狱”,仆从们一个个“黄瘦如鬼”。面对恶劣的条件,特别是仆
人们或死或逃(只有苏朝卿誓死跟从),于成龙有过动摇,他请求上司同意他回老家,这遭到了上司的嘲
笑。后于成龙励精图治,大力捕盗,搞好民族关系,罗城面貌迅速得以改观。于成龙曾向友人吐露心声:
在罗城为官数年,不做亏心事,不是为了功名富贵,只是想活着回到老家而已!于成龙这样描述自己的生
活:在大堂之上,自己毛头赤脚,打一壶酒,并无下酒菜,读着唐诗,痛哭流涕,“ 并不知杯内之为酒,
为泪也”。但在罗城为官七年,“不做亏心事”已成了于成龙为官的信念。康熙六年(1667年)在被任
命为四川合州知州时,他就已发誓:为官清正廉明,“至死不变”。(于成龙《与友人论罗城事书》)
于成龙赴四川合州上任,有一要饭的瞎子紧紧跟随而不离去,于成龙问他原因,乞丐说,他是担心于
成龙囊中的银两连到四川的路费都不够,而自己有一技之长————能要饭,到时候可以帮上忙。据说,于成
龙还真的因此才到了合州(王培荀《听雨楼随笔》)。电视剧没有写于成龙到四川做官这一段,如果用上
这一条,或许会增色不少。
于成龙为官清廉,流传的事迹很多。他升任福建按察使,乘船出发之前,令人买了很多萝卜,有人笑
问:如此便宜的东西,买这么多干什么?于成龙回答说:一路之上,我以此为食。这一点已在电视剧中有
描写。后于成龙由直隶巡抚升任两江总督,他雇了一辆驴车,住便宜的旅店,而没有惊动“公馆”。在总督
任上,他整天吃青菜,有人就称呼他为“于青菜”。他的仆人们没有茶叶吃,只得每日采摘衙门后的槐树
叶,后来树都秃了。大儿子要回山西老家,恰好衙门中有腌鸭,于成龙就割了一半,让儿子带着。由此民
间传开了这样的谚语:“于公豆腐量太窄,长公临行割半鸭。”(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接见直隶巡抚于成龙,褒奖他是“清官第一”,赏赐白银千两以及
御骑良马一匹,后又特别写诗一首以资嘉勉。于成龙自称:“清廉者乃臣子分内之事。”于成龙去世后,康
熙帝感叹:“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康熙起居注》)
当时有个叫姚廷遴的,在于成龙去世的那一年看到过他,说他“身长面白,须鬓皓然”。于成龙康熙二
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七还坐堂理事,第二天早晨卯时(相当于现在五点至七点)就与世长辞了。
他身后只留下了白米六斗,银数两,布衣一箱,朝服一箱,字画一箱。作为总督如此清贫,姚氏感叹:“此
古来所稀有。”百姓俱来放声哭拜,“此亦未有事也”。当时江南、江西两省百姓哀恸不已,以至江宁城
(今南京)罢市数日,大家愿捐银帮助安葬于成龙。但于成龙的夫人及儿子不肯接受,说:“老爷在时尚且
不要一钱,今死后忍害其名?”后朝廷赐银千两,加以抚恤,使其归葬山西老家。(姚廷遴《上浦经历笔
记》) (《中国青年报》 董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