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望海 @ 2001-07-03
正史上的于成龙
望海
平时少看电视剧,最近才看了两集《天下廉吏于成龙》,不禁为之叫好。叫好之余在想历史上的于成
龙是什么样的?好在有不少资料可供欣赏。
一、正史上的于成龙
刘志强、张绪萍撰文,《清史稿·于成龙传》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代崇祯年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任广西罗城
知县,其时,已45岁了。罗城民风犷悍,盗贼横行,邻县的瑶县还时不时前来抢劫。于成龙到任后,召集
百姓,申明实行保甲制度,盗贼一来,群起而动,一旦抓住,向上级请示后,立即处决,这样老百姓就安
居乐业、盗贼也闻风逃窜了;在整顿好内务后,于成龙又召集乡兵,直捣瑶县盗贼老巢,盗贼惊惧,发誓
不再侵犯。于是,于成龙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与百姓关系如父子,罗城大治。
1667年,于成龙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其时,正值四川大乱,州
中赋税沉重,民不聊生,于成龙请求革除弊政,借牛于民,招民垦田。
一月以后,合州新增1000余户,于成龙因此晋升为黄冈知州,驻地在
岐亭。岐亭当时盗贼猖獗,白天行动,谁也没办法。于成龙到任后,
招抚盗首彭百龄,命令他捕盗自赎。于成龙自己也装成乞丐的样子,
混入盗贼的老窝,与他们称兄道弟,相处十几日,在尽知他们平时是
如何行动的证据以后,安排役卒四处缉捕,绑缚后,统皆坑杀,其他
盗贼听说后,纷纷逃窜,岐亭遂安,老百姓由此也对他惊服不已。
1674年,于成龙升任武昌知府。其时,吴三桂兵犯湖南,官军却
攻他的岳州。上司令于成龙在通向岳州的道路上架设桥梁,以便军队
通过。但在桥梁即将架成的时候,突然爆发了山洪,冲毁了桥梁。于
成龙沮丧之极,由是丢官。这时,吴三桂的同伙遍及湖北的州县,麻
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的盗贼都倚山结寨响应吴三桂,在这些盗
贼之中有一个叫黄金龙的在兴宁的一个山中图谋叛乱,在黄金龙的同
伙之中有一个叫刘君孚的曾是于成龙的部下。湖广巡抚张朝珍认为于
成龙以前声誉卓著,深得民心,传檄于成龙,使往招抚。于成龙在探
知刘君孚虽反、但其实仍在犹豫不决之后,日夜兼程,径往兴宁,在
离山寨十里的地方出榜招民:“自首者免死”。于是,向官军投诚的
日以千计,于成龙都宽恕了他们,然后派人和刘君孚联络,又得降兵
数千,趁此良机,于成龙一鼓作气向黄金龙发起攻击,斩黄金龙、邹
君申于山砦。此役后,于成龙升任黄州知府。
此后,何士荣在永宁乡反,陈鼎业在阳罗反,刘启业在石陂反,
周铁爪、鲍世庸在泉畈反,都有数千之众,他们与湖口、宁州的盗贼
联合,向黄州进发,而黄州的兵马这时都抽调到湖南清剿吴三桂去了,
州中只有数百残兵,大家计议退保麻城,而于成龙力排众议,说道:
“黄州,是七郡的门户,我们的军队都驻扎在荆州、岳州,粮草补给
的转运都必须经过这里,一旦失守,荆、岳之军将立刻瓦解。”遂召
集乡勇2000余人,派黄冈知县李经政攻阳逻,得陈鼎业斩杀之。此时,
何士荣趁机从牧马崖分兵两路向于成龙发起总攻,于成龙遂命千总罗
登云领1000余人挡住东路之敌,自率千人挡住西路大敌。西路中,又
令千总吴之兰攻击敌人的左翼,武举张尚胜攻击敌人的右翼,自己率
兵攻击敌人的中坚。战不多时,吴之兰战死,军队开始向后退却,于
成龙对千总李茂升说:“我死了以后,你回去向巡抚报告。”于是,
率众向前发起冲击,李茂升受到鼓舞,拼死攻击,张尚胜也领兵从敌
人后面包抄过来,攻破何士荣军,生擒何士荣,自此,24日内扫平了
东山。
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此时,郑成功经常向泉州、漳
州进犯,老百姓常常因“通匪”的罪名获罪,并且一株连就是几千人,
如果罪名成立的话,这些人统统该杀。于成龙对康亲王杰书说:“这
些株连的其实都是些平民百姓啊,应该统统释放。”康亲王一向对于
成龙很尊重,就全部赦免了他们。当时,军中还有很多从老百姓那里
掠夺来的女子,于成龙筹集资金,一概安置她们回家。福建巡抚吴兴
祚听说这件事后,就举荐他,说他“廉能第一”。由此,于成龙迁升
为福建布政使。
1682年,于成龙升任为直隶巡抚。上任后,告诫下面的州县不许
向上级馈送银两,违者严厉处罚。一时间,上行下效,廉洁成风。于
成龙又发布命令,减轻人民负担,赈济灾民,深得康熙赏识,谓之
“清官第一”。不久,又升任江西总督。
于成龙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布衣粗食,又好微服出行,察知民
间疾苦,在江南任职后,江南人士纷纷脱去华丽的服饰,改穿布衣,
官家出行也不坐轿子,不带随从,遇到婚嫁也不请乐队,一时间,政
化大行,百姓乐业。
1684年,于成龙兼任江苏、安徽巡抚,不久死于任上,享年69岁。
二、山西境内发现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手书碑刻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李铭魁撰文,山西省平定县政协在收集、编撰《平定碑刻文选》资料过程中,获
悉县境内有一代廉吏于成龙手书碑刻的线索,当即组织文史工作者查找。前不久,终于在旧关村古关隘处
发现了碑刻实物。此碑高149厘米,宽73厘米,青石质地。古碑虽已被撞为3截,但其中最易失散的一小块
经退休教师王国林收藏保护而能显现原貌。经初步考证,此碑确系于成龙手书行草。
碑文落款刻有两枚印章,一是“于成龙印”,一是“北溟氏”。据《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于
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康熙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康熙十七年,迁福建按察史。经福建巡抚吴兴祚
向朝廷上疏荐举清廉能干全省第一而升授布政史。康熙十九年,擢直隶巡抚。
碑文是一首七律诗:“行行复过井径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
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短短数语,简述了其不平凡
的仕途经历,又抒发了其感戴皇恩、忠君爱民的报国之志。诗中最后一句“于今一别到三山”所指的“三
山”,在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以有三峰而得名。长江从西南而来,此山突出江中,当其冲要,为江防
要地,亦作南京别称。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佳句。据此,
于成龙别故土,到三山,应是其赴两江总督任地南京。
碑文题刻时间为壬戌仲春,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农历二月。康熙二十年,于成龙进京
朝觐,召见询问政事,康熙表扬其为“清官第一”。这一年冬天,于成龙向圣上请假,为母亲办理丧事,皇
帝下诏表扬批准。没多久,于成龙迁升两江总督,时年65岁。次年,于成龙葬母事毕,辞乡赴任,出固关
离晋之时,心潮难平,有感而书。
三、康熙关于于成龙的两首诗
泉城晚报发表茄声的文章,康熙在位61年,写下了1135首诗,直接赐给臣下的并不多,在
这为数不多的诗中,大多数还是赐给满族王公,而于成龙既为汉人,又独得两首,实在是绝无仅有的事。
这两首诗,一首写于康熙二十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时,一首写于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去世之
后。前首诗题为《赐直隶巡抚于成龙》,诗前有序,对于成龙褒奖有加。序云:“直隶巡抚于成龙,秉性淳
朴,廉介夙闻。朕心嘉赖,俾典节钺,保厘畿辅。惟能激浊扬清,始终如一,清节之操,白首弥厉。真国
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兹来陛见,爰赐以诗,用示敦励之义,且以风有位焉。”于成龙是因为清正廉洁才
被选为直隶巡抚的,康熙在写这首诗时,即称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康熙认为治理国家“首重廉吏”,故对
他特别重视,也希望所有官吏都能像于成龙一样。
后一首诗写于康熙第一次南巡回京后的第二天,可见康熙对于成龙品德业绩的感慨。康熙二
十三年11月29日南巡回京,30日即诏谕大臣:“朕亲历江南采访,已故督臣于成龙,居官廉介,洁己奉
公,自闾巷细民及各省之人,无不望风推服。此等清操,从古以来,实罕其匹,当为廉官第一。”全诗共
16句,句句都在褒扬于成龙,起首两句为“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是说他品性端方、坚守廉洁。结尾
句为“匪独彰国常,且以风在列”,不仅是表彰于成龙坚持廉政,而且劝励在位官吏以他为榜样。康熙一生
澄清吏治,用意之深,由此可见。
2001年7月3日智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