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1-07-05
大 宅 里 记 事
浦 玉 生
从张家港顾山镇出来,已是午后,饥肠辘辘,只得买了几个蛋糕,权作“炊饼”,喝着俊仕纯蒸馏水就
在去江阴祝塘的中巴车上打发了“午饭”。
施耐庵晚年曾在江阴祝塘大宅里徐子锢家坐馆,大宅里是我慕名已久的施耐庵寻踪景点之一。
未到大宅里之前,我想像中的大宅里一定是一个明清建筑的院落,清纯古朴的街道。到了祝塘镇再向
北步行1公里即为大宅里,几排二三层的小楼约砌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乎意料已看不出历史的遗迹。
问道于路边的一户人家,我问明朝大宅里出过一个叫徐麒的名人,一批聊天的老人们反问,你要到徐麒家
干什么?当我告之研究施耐庵与水浒,他们说不太知道这个大宅里过去的故事,因为他们没有见到大宅里
古老的院落。倒是这靠路边的第一户人家就姓徐,徐说,你到镇上找某某某,他很有研究,我家宗谱给他
拿去研究了。
在我再三想看看实地时,他们指着西侧告诉我从第三个弄堂进去。人群中走出一位尾在我后面的老
农,他叫徐国平,他是徐麒的后人。
在弄堂里,有两根三米多高的六角金山石柱,一根矗立着,一根已倒地。
徐氏后人告之,相传这两根六角金山石柱,原是在苏州修张士诚王宫用的,后张士诚兵败,未能派上用
场。据说是宫殿正门,门前立着穿孔石狮,门后有八块大青方石,三尺见方,原系宫殿大柱基脚。
施耐庵在徐子锢家教书时,其子徐麒并未成年,只是一个正值开蒙的学童。根据徐氏家谱记载,徐麒
生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十二月二十二日,卒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享年85岁。推测施耐庵在
大宅里教书应为元至正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其时徐麒5-7岁。
来到大宅里137号,这是徐国平的家,他兴致勃勃地领着我去看八块石板。
徐麒家的院落现仅存八块石头,徐国平很热心用铁铲子铲掉泥土,让我拍照,并比划着告诉我,本地
不产这方石,是外地运来的。方石约40公分厚,在这下面还有一尺厚的石块。
问起施耐庵隐居著水浒的传说,他告之三打祝家庄是在这里写的,以祝塘为背景。古时的祝塘,与祝
家庄差不多,有巷门庄墙,凡遇紧急情况,巷门一闭,凭着厚实的庄墙可以抵挡一阵子。实地考察,这一
带有的人家,门前是河,河上有进出的桥,河里养鱼,内有树根之类,防止偷鱼的,加之,围墙围起来,
颇有祝家庄的暗道机关。这大宅里南侧至今还是一片开阔的荒地,这在江南已不多见。
徐国平及毛姓人家告之,施耐庵笔下的景阳冈是后阳冈,西门庆在西市,武大郎在武进。面对着一群
憨厚朴实的农民,从他们口中说出诸多关于水浒与施耐庵的故事尽管未必确实,但这么多群众的参与相
传,且热情之高,实非其他地方所能类比。
从当地史志记载和群众的口碑相传,至此我将施耐庵在大宅里的活动联成一片:
元末,江阴祝塘大宅里的徐子锢家,请施耐庵当教书先生。有一年,正逢落谷育秧之时,施耐庵要徐家把
粳、籼、糯稻种等量混合浸种,不久,田里的稻抽穗秀齐,施耐庵又吩咐割未熟青稻。这一年,朱元璋攻
打平江(苏州),军马忽然发生瘟疫,随军兽医要求用未熟的粳、籼、糯稻(童子稻)作马饲料,方能救
治。朱元璋征询到刘伯温,刘伯温抚掌大笑说:“这种奇药,我家老友施耐庵,早已准备好了,只等我们派
人去买。”于是,朱元璋筹集巨款,派人前去购买。军马得救了,张士诚也很快被打败。徐子锢的财库里,
又增加了一笔金银。
施耐庵在徐家一边教书,一边写作《水浒传》。施耐庵写作的书中有很多地名取材于祝塘。如有名
的“三打祝家庄”,指的是祝塘镇;夜打曾头市,其实就是祝塘附近的曾家村。在祝塘和长寿之间,两河交
汇处,有一条坝叫“十字坝”。坎头路口开有一爿夫妻小酒店,店老板秦阿大胆小怕事,老板娘孙二娘办事
泼辣。一天,施耐庵步行至十字坝,忽听酒店门口一片吵闹声,走近一看,原来一个民女被恶棍欺侮,孙
二娘拔拳相助,三拳二脚,打得恶棍落荒而逃。施耐庵回到书房,就把秦家夫妻写进书里,还把十字坝写
成了“十字坡”。在学馆后面有一条土岗叫后阳岗。有一天,施耐庵正在午睡,被岗上狗嚎叫醒。登高一
看,原来是一个牧童在与一条大黄狗搏斗。黄狗上窜下跳十分凶狠。牧童虽然个子矮小,却结实、机灵,
不多功夫竟然将黄狗打死了。施耐庵触动了灵感,把牧童后阳岗打狗写成了一则栩栩如生的“景阳岗武松打
虎”。
智慧城原创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