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广场
于成龙的生前与死后
作者:望海 @ 2001-07-08
于成龙的生前与死后
望海
上篇:生前的审案批示
智通社援引新华网太原记者帅政、池茂花的报道,近日, 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位收藏者从大量藏品中发
现了出版于清末明初的《于成龙判牍菁华》。该书辑录了“一代廉吏” 于成龙在任广西罗城县知县期间审
理案件的批示及判词,全书共74页,33个案例。据史载,被清代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
龙出生于明万历45年(1617年),即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女真政权金国的第二年。他是山西永宁州
来堡村(今方山县下音乡来堡村)人。其祖先于坦在明成化至正德年间曾官至大中丞,后退隐家居。其
时,明末政治腐败麇集,农民起义“遍地开花”,满清入关战乱频仍,于成龙遵循祖训,潜才不仕,在吕梁
山深处独善其身。一直到1661年,44岁的于成龙才以当时的最低学历--明崇祯12年考取的副榜
贡生,出任广西罗城县令。
罗城僻处南疆,瑶、侗、汉杂居,械斗频仍,匪盗成灾,加之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战乱频繁,据《罗
城县志》载:“杀掳男妇以万计,城市残破,田地荒芜,百姓倚岩谷避难。”于成龙上任后,安民辑盗,调
解民族矛盾,力除弊政,智断刑狱,组织农业生产。不出一年,罗城风气大变。巡抚金光祖与总督卢兴祖
共同上疏:“成龙洁己爱民,建学馆,创养济院,任事练达,甚列卓异(最优秀的官员)。”《于成龙判牍
菁华》所记载的就是于成龙在这一时期审理案件、调解矛盾时的详细情况。
这本书的发现,将于成龙出任罗城知县的时间提前到顺治12年(1655年),当时的于成龙38
岁。这本书的发现,对于全面、准确、深刻研究于成龙,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下篇:死后的墓葬情况
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的清朝著名政治家于成龙之墓,日前这座曾经宏伟壮观的墓地建筑已
几乎不复存在,几十座石人石马石狮东倒西歪,残缺不全。
史料记载,于成龙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官至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由于他刚
正不阿、为民作主、清政廉明,而被老百姓称为“于青天”。于成龙死后,康熙帝破例亲自撰写碑文,称之
为“天下廉吏第一”,还为他题下“高行清粹”的大字匾额。他的墓由官府修建,构造独特,别具风格。
据于成龙11代孙于艮元老人说,于成龙墓占地4亩多,座落在山脚下,地势有倒扣元宝之相。当年有
三道石门牌坊,石狮、石人、石马、朝天猴绵延千米,气势甚为壮观。至本世纪50年代时,墓地建筑还都
基本完好,文化大革命时开始破坏,近些年还有人盗取砖石、雕像。
新华网山西赵国臻、王峰此间三晋都市报报道,于成龙墓位居山脚,离公路仅有200米,不远处即是
著名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和北武当山风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近年以于成龙为题材的戏剧、电视
剧、图书不断出现,使于成龙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旅游开发价值极高。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修复于成龙
墓,并加以保护。
智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