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经营小城镇:财政工作的突破口
作者:袁志永 @ 2001-07-16
“经营小城镇”:
乡镇财政增收脱困的一个突破口
袁志永
今年初,射阳县针对乡镇财政普遍困难的实际,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乡镇财政增收脱困的目标。在当
前农民增收不易,乡镇企业总量不足,资金、项目引进不畅的情况下,如何破题实现这一目标,着力点在
哪里,是乡镇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实践经验表明,政府运用市场手段来“经营小城镇”,调
动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聚合,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应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增收脱困最现实、
最捷径、最有效的手段和突破口。
一、小城镇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牵动力,是乡镇财增收政脱困的一个突破口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具有聚集人口、产业、人才、资金、信息的功能,具有接纳城市能
量并向农村辐射的功能,具有引导消费的功能。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
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乡镇财政直接或间接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形成级差地租,财政可获得较高土地收益。依照马克思级差地租的原理,人口的集
中,城镇规模的扩大,就会产生级差地租,使城镇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就目前的情况看,土地增值一倍是
容易的。现在的地价一般是每亩3万元,开发后升值一倍还是可能的,如一个县每年乡镇城镇建设用地以
500亩计算,增值额就是1500万元。其中的住房建设和基础建设用地应由国家划拨而不会有收益,若按
40%比例计算,则土地的实际增值收益就是900万元。在实际操作上,近三年来,我县19个乡镇已通过
拍卖公有设施建设用地122幅,685宗,面积38748平方米,平均地价672元/平方米,最高的达2400
元/平方米,总收益达2.6亿元。
二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农村是“大人口、小
市场”的经济格局,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高达52%,3个农民抵不上一个城镇居民的商品消费水平。启动
农村消费,最现实、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发展小城镇,把部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据测算,城镇人口比重
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000元左右时,建房就成为消费的热点。目前,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500元,到城镇建房,已成为
年轻一代农民的心愿。我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高达11万人,仅去年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就有1.7
万人,预示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巨大潜力。
三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工业健康发展。一方面,分散的农户经营难以与大
城市、大市场产生直接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发展也不可能再延续初期阶段的粗放经营方式,
靠牺牲大量耕地和环境来求生存和发展,乡镇企业正面临着二次创业。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并依托小
城镇促进周边地区的农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
集中发展,不仅可以节约耕地,而且可以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我县临海镇将小城镇建
设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就形成了万吨保鲜库集群。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招商引
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盐东镇兴办的东南工业新区、今年因此吸引外地12家企业进区,吸纳资金5000多
万元,年可新增税收200多万元。
四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外经验,在人口集中居住,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前提下,每
转移1个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工业就业,就可以转移2个以上的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
中,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之比为1:2,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70%左
右。而我县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之比为5:1,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只有2
7%。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农村人口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聚集,就
能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当前我县“小城镇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的小城镇建设已经起步,乡村聚落的均质离散特征逐渐被打破,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已
初步形成四种类型的小城镇格局:一是交通枢纽型。主要有兴桥、耦耕、陈洋等乡镇。二是工业主导型。
主要有盘湾、兴桥、盐东、海河等乡镇。三是沿海旅游型。主要有海通、黄沙港乡等乡镇。四是市场带动
型。主要有洋马的药材市场、临海、千秋的蒜产品市场等。其中,黄尖、盐东、盘湾、海通、新坍5家已成
为市级小城镇。但目前我县小城镇经营上明显存在着经营粗放,规模扩张速度较快,而内在质量不高的弱
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容纳的人口密度不足,资产累积度低,从而对财政的贡献缺乏发展后劲。
一是人口规模不经济,形不成有效的要素配置优势。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要促使人口集聚,与此同时使农业人口逐渐在创业中非农化,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然而,我县
小城镇发展格局1万人口以上的寥寥无几,大多在3000-5000人,人口规模相当不经济。由于人口少,消
费总量小,对文化的消费更低。人口规模不经济助长了经济、文化因素的惰性流动,也使流动人口的创业
环境不宽松。现行的城镇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小城镇的转移。
不少小城镇还由于当地人口的排外性心理与就业门路短缺,致使外来人口难以在小城镇落户,并导致物流
量、信息流量减少,这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规划与建设不和谐,形不成小城镇的发展功能构造优势。规划是小城镇走向规范有序发展的核
心,但规划也是始终困扰小城镇健康发展的“瓶颈”。考察我县小城镇,普遍存在着规划滞后,或规划缺乏
刚性约束。在发展私营经济园区时,乡镇过于迁就投资者要求,要什么地方就给什么地方,随意改变规
划,打乱了规划布局,影响了小城镇的功能分区。而且规划的指导思想一般局限于农村城镇的基调,没有
将其放到所在的整个区域发展框架中去做发展规划,其结果只能把小城镇归入农村范畴,至多是农村的一
个中心集镇。民间已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村庄。”许多小城镇只是村庄的集合
体,根本没有像样的、必要的城市化物业设施,使外来经商者“晴蜓点水”;外来投资者无意出资,很少有
发展生机可言。
三是市场与信息规模不饱和,形不成在区位内产业集聚优势。农村小城镇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二、
三产业发展不明显,农村人口城市化拉力与推力不足,影响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就市场而言,出现了
有场无市或场少市小;就信息而言,外来人少,投资者不多,作为信息的有效传媒也少得可怜,商机也就
相应减少。流动人口与产业投资商是市场信息的最有效的传播者,由于经商、投资者的本地化等各种原
因,目前我县不少小城镇还相对闭塞,而且随着本地投资商“跳龙门”,到外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当
地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由于市场与信息规模偏小,小城镇的劳力资源、土地房产资源、特
色产业资源等要素很难得到合理配置。一方面,工业小区的土地资源已到位,有形市场已经投资建成,但
另一方面,外来产业投资者又不愿意进来,使得大部分市场经商者小打小闹,缺乏特色,开办的市场也门
可罗雀。
三、要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经营小城镇”,增强对财政的贡献后劲
1、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推进。规划是前提,是龙头。规划的优劣,决定了它是丰碑,还是
败笔。编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尤其是当前区划调整后,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科学地、高
水平地从根本上改变那种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修一条路、建两排房的低层次模式。小城镇规模要合理布
局,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起点要高,小城镇建设目标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
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中心意识,又有面向未来的领先意识。同时小城镇作为一
方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无生命的物品,更是有生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规划的前提
下强化精品意识,搞好典型示范。对每一幢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项工程都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要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围绕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农产品流通难等问题,实施好通达工程,通水工
程,通电工程、通话工程,搞好广场、公园建设和市场建设,确保建成精品工程。
2、科学定位,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小城镇除了要合理规划之外,还要有明确的区域定位、经济定
位、设施定位和体制定位。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就难以发展,当前,在小城镇
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支柱产业培育的问题,使城镇缺乏特色产业和
主导产业的支撑;使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重视不够,城镇特色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因此,要根
据本地的地气、财气、人气、秀气和文气这五大“气”,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要以“建城”促进“兴业”,
以“兴业”带动“建城”,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农产品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乡镇企
业结合起来。比如,对处在城区最佳辐射圈内的乡镇,可建成城区卫星型小城镇,积极发展那些有利于本
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工业,仓储业,旅游服务业等;处在县区边界或交汇线上的乡镇,可建成边界贸易型小
城镇,对资源丰富,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可发展成为开发型小城镇,重点搞好道路,通讯建
设,以资源开发项目兴镇;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可建成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大力发展旅游业。但
是,不管什么类型的小城镇,都要立足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服务农业,做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
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支柱产业,这样的小城镇才有生命力。
3、深化改革、降低成本,促进要素聚合。要采取土地置换、以地生财、以地招商、镇村联建,为进镇
农民免费办理城镇户口、合理减免税费等办法,吸引农民进镇定居就业,拉大小城镇的框架,使小城镇真
正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地。一是县级以下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应逐步放开,对进城落户的农民,
可以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降低农民进镇成本,逐步建立以居
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
体化管理。二是改革土地使用办法,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三级市场,管住用好土地资
源。三是大力推进医疗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
障制度。并在子女参军、就业、入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四是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按照“市场筹集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
招商引资,合理开发,流动发展”的筹资路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
设筹资机制。
4、强化管理,严格执法,促进健康运行。有个美国人说,腐败和官僚可能会使西部大开发计划失败,
对于小城镇经营也是如此。因此,实行高效能的小城镇管理,是实现小城镇高效动转的关键。一是依法搞
好规划实施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小城镇建设规划具体化,并通过一定的的法定程度固定下
来,防止因党政领导变换而改变,克服小城镇建设中的短期行为,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二是严格建设施工的管理。实行选址审批,开工许可证,工程监管和质量监测等制度,杜绝乱盖乱建现
象,保证建筑工程有序进行,保证工程质量优秀。三是抓好镇容镇貌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
众和城镇意识,提高小城镇管理队伍的素质,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管理体系。清理乱搭乱盖,占道经营,实
行“引市入市”、“坐商归店”的经营方式,依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