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永国 商岳岭 袁志永 @ 2001-07-16
坚持公开原则 推进改革深化
——对射阳林场的调查
卞永国 商岳岭 袁志永
射阳林场始建于1959年。目前,全场职工319人,面积3万亩,其中林地2.1万亩,耕地4500亩,水
面2500亩,下辖5个管理区、7个工副业单位,是江苏省沿海重点林场之一。这么一个人均拥有土地资源面
积近百亩的单位,过去因人事管理不当、财务管理不力、经营机制不活等多方面原因,截止1998年底,全
场亏损额达226万元,一段时间,出现了行管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职工人心惶惶,企业接近瘫痪的局
面。1999年初,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坚持公开原则,大力实施各项改革措施,通过两年的努力,一举扭
亏增盈,到2000年底全场已实现利润95万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年来,该场先后投入40多万元,
改造场部职工住房1530平方米,修建公路25公里,建大型桥涵一座,实施农村电网改造40公里。如今,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环境美化、人心安定、经济发展的新林场形象。该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
此成就,这得益于该场始终围绕公开这一原则做活、做深改革文章。
一、因岗选人,建立开明化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实施改革前,该场下设6个管理区、6个科室所,共有行管人员61人,占全场职工总人数的19.1%,
平均每6名工人要养活一名干部,仅场部办公室就有驾驶员、内勤员、接待员、收发员等大量的行管人员,
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表现好的还能“坐班”,表现差的上班半小时后就不见踪影。无所事事,闲极生
非,造成干群关系极度紧张的局面。针对这一情况,该场实施了“分三步走”的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步,拿出详细的改革方案,公布于众。99年初,该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将6个管理区并成5
个,科室由原来的6个并成4个,全部实行定岗、定职、不定员的流动上岗机制,行管人员的职数由61人压
缩29人,聘用期为一年,并制订出明确的岗位职责目标,对全场职工公布。
第二步,实行定向的自我报名,公开竞岗。在公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由所有职工对照条件
要求,结合自身特点专长,自选合适岗位,报名参加公开竞聘。通过发动,该场有近百人参加了竞岗。
第三步,进行广泛的民主测评,公正选聘。为确保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公正,该场邀请了县纪
委、林牧局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全程参与人员聘用工作,让那些群众公认、业务精、工作能力强的
同志被聘用。一方面召开全场职工代表大会,由广大职工对竞岗者进行广泛的民主测评打分,另一方面由
有威望的老干部代表对竞岗者进行小范围的民主测评打分。大范围内的测评分占45%,小范围内的测评分
占55%。将这两次测评分相加,按得分高低排出名次,向全场职工公布,然后通过组织考察,严格择优聘
用。该场一名中专毕业生,通过竞争落聘,虽有多方面打招呼,但最终还是充实到生产第一线,种上了“工
资田”。该场对落聘的富余人员通过“退、分”的形式也进行了合理安排。即:接近退休年龄的,一律实行
内退;富余人员确有技术专长的,将原具有行管职能的农机站、水电站改为服务职能,实行单独核算、自
负盈亏,并创造一定条件,将农林服务门市、树木园搞技术承包;对其他的20名富余人员,每人分给13亩
的责任田,全部充实到了生产一线。
此项改革,不仅优化了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而且节约开支30多万元,减轻了职工负担,全场职工拍
手称好,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
二、因事理财,建立开放型的财务管理机制
在实施改革前,该场的内部管理混乱、漏洞较多,仅在财务批核权上不仅有场法人代表、副书记、副
场长、工会主席等5支笔,而且6个科室也都有批核权,造成什么发票都能拿来报销,什么人都可以自主安
排接待的局面,使得该场每年的事务性支出高达60万元。对此,该场新任领导班子“三管齐下”,全面推行
了财务公开制度,增强财务管理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一是审核集中,定期公布,让群众监督心中有底。该场按照“以统为主、双重批核、增收节支”的原
则,首先从审核制度上入手,在管理职能上撤销管理区的基本核算单位,变二级核算为一级核算,并把各
管理区、科室所、工会的财务一律并入计财科,统一建帐,不再单独立帐。在经费使用审批上,变过去的
多头审批为分块扎口把关,场长一支笔审批。报批程序为经办人签字,场长委托一名副场长执笔批,标准
在200元以内的开支由执笔直接批,200-500元以上的支出,由场长会办会集体批;重大建设投入和重大
支出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领导班子集体通过后,才能安排资金使用,并定期向群众公布,从而彻底堵住
乱支滥用这一无底洞,使每年的事务性费用由原来的60万元降到20万元,相应增加场部经济效益40万元。
通过此项改革,过去群众切齿痛恨的“那群败家子,不知要浪费多少钱”的议论再也听不到了。
二是支出划线,明确标准,让群众监督心中有框。为规范财务管理,该场建立健全了招待费管理、小
车使用管理、职工医疗管理等七项详细的管理制度。对电话费、报刊费、文印费实行包干制;对招待费实
行定点、定品种、定价格、定标准、定陪同人员,超出标准部分由陪客人自付,使全场招待费比过去降低
10倍;对小车使用也有程序、有规定、有专人负责,费用由过去的8万元降至现在的4万元;对职工医疗管
理除危急病人外,严格实行先履行报批后办入院手续,医药费、住院费用改变过去全额报的做法,按工龄
确定报销比例,规定10年之内的报50%;11-20年的报55%;21-30年的报60%;30年以上报70%。住院
病人的总治疗费年限额在一万元内的按规定报销,超额部分个人自理,由此每年节约支出3万多元。同时,
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该场在费用支出上,还坚持9个不准:即不准先支后批;不准招待非业务性活动的
来客;不准无客自请搞吃喝;不准批无经手人的发票;不准报销非财税部门的发票;不准报销违反财经纪
律和财务规定的支出;不准报销出租车费用;不准任何人以单位名义为他人借款或担保贷款;不准公款私
存私借。
三是销售竞标,互相制衡,让群众监督心中有数。过去该场产品的销售都是由各管理区负责,实行的
也是暗箱操作的议标方式,群众对具体的销售价格高低、采伐量等心中无数,使得少数人得以假公济私、
损公肥私。为杜绝这一现象,该场对所有农林产品一律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在具体操作上,实行生产科、
执法科、财务科、管理区“四结合”的相互制约机制。即生产科、管理区捡尺、司磅;计财科计帐、结算;
执法科负责监督;管理区协助组织采伐,销售后将付货联收回管理区保管,凭付货联到场部结算劳务等费
用。此项措施不仅避免各管理区相互压价,而且使农林产品销售全部现金结算到位。
三、因地制宜,建立开发式的产权管理机制
该场虽然已建场40年,但树木栽管一直沿袭着集体栽、集体管的“大锅饭”式的生产机制,形成了不少
低产林。新的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加大力度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才是发展林业生产的根本途径,才能不
断提高造林的科技含量,实现林业产业化,最终达到集体增积累,职工增收入的目的。
一是公开拍卖“三荒地”。该场由于土地面积相对较大,资源比较丰富,过去荒地、水面野生植物等资
源都被个人无偿占用。从1999年开始,该场对境内的沟河、杂树、野草、中药材资源经营权公开拍卖,年
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过去对那些十边隙地、零碎田块等“小不点”的土地,并没有引起重视,通过重新丈
量,全场共有700多亩,场部对这些小块零碎地以每个树塘3元的价格,进行公开拍卖造林,集体每年因此
增加收入14万多元。
二是实行竹田“捆绑”发包。林场共有竹田1300多亩,过去都是由有关管理区集体管、集体卖、变相地成为
各管理区的“小金库”,也是各块伸手的热点,对外发包无人肯要。为解决发包难的问题,场部决定把竹田
发包与管理区主任岗位聘用结合起来,使竹田发包工作得以顺利展开,最终以27.2万元,高出底价9.2万
元的标的被有关管理区主任认标。为加强竹田承包后的管理,提高单位面积总蓄积量,该场对采伐密度限
定承包人每年每亩保留1000株以上,挖竹母每年每亩限在150株以下,在承包期最后一年,每亩蓄积累不
低于25担,否则向承包人征收每亩投入补偿费30元。
三是推行林权制度改革。该场实行了三种形式的林改办法:一种形式是发动职工搞合作造林。由过去集体
栽、集体管、集体卖改为由职工出苗、出劳力管理,经12年生长后,个人和集体实行“二八”分成,目前,
这种造林方式已有3000亩,这样场部不仅每年节约生产性开支5万元,还增加效益20%以上。第二种形式
是土地出租造林。每亩收取土地承包金230元,在树木生产周期12年后,林木产权归职工所有。现这种方
式的造林面积已有3000亩。第三种形式是一次性拍卖造林。对现已土壤贫脊的100亩土地,划定标的每年
150元/亩,由林地承包者按树木的生产周期一次性将资金缴纳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