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木 @ 2000-10-27
10月26日 共有的时空
同一时空我有多项事务。主办一个会议,因我在学习,只得推迟;叶挺城的工会信息发布我是
评委不能不去;电台30周年台庆,也邀我参加。只得请假,这是工作的延伸,或本身就是工作的
一部分,在其位谋其职。
71篇稿件读完,当场亮分,这是一年一度的发布会,即席发言点评15分钟,讲完走路。赶
第二个场子。
“共有的天空”已经开始了。《诗刊》社的诗人、作家来了,还有省内各地的广播人,电台的老
一辈创业人,一批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来了。
世纪之交,世界正迈向全球一体化的网络时代。国际传媒的合纵连横,国内传媒的争霸称雄。
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媒有其产生的先后,但就其传播手段来说,后者总比前者先进,尽管谁也
取代不了谁。新三国演义之余,广播相对变成弱势传媒,广播是用声音语言作为信息符号,通过电
波广泛传播,诉诸听觉的现代化新闻媒介。
我找一个地方坐下静静地听介绍。1970年5月1日凌晨4时50分,1210千赫的无线
电波第一次发出播音的信号。那时全是转播。那时的广播电视两台传输信号都不好,工作中要突出
解决的是“无光声”问题,主管的领导叫“于广生”,群众叫他“无光声”。
老一辈广播人的荜路蓝缕,艰苦创业。“膝盖头上写报道,公交车上磨文章。土法上马改设
备,艰苦创业谱新歌。”从城里到龙冈,运输靠的是人力地板车,来回30多里路。
到1987年2月15日,办起了第一档自办节目。主靠的内容:“一天气二淮戏三科技”。用
的语言都是乡士气息的:“过去是小小船儿水上漂,日朝顾不上日夕,如今是大船油得亮晃晃,屁
股头上带挂桨。”逐步逐步走上了正轨,并在全省有了一席地位。
年轻的主持人,眼高手不低,编辑稿件,也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下水写文章,才能看出别人
文章中的山水风骨,如古人所说的:“身佩韦弦,缓急自如”。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生存要发展,台
长研究起CI,他说广告人是智慧人,多才多艺更兼博学多才。
大会主持人点将,要我谈谈,我就以“我与电台”的话题作答。
20多年前的一天,我在农村劳动,听收音机,发现播我写的新闻,从此我与投稿结下不解之
缘,走进了共有的时空,当然现在我又涉足第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