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脉贤 @ 2001-07-22
从苏州潘姓谈起 --作者:张脉贤
苏州潘姓朋友问及祖籍,安徽社会科学院老院欧远方同志作介绍,要我来回答。其实,苏州的徽州
人,不少人当时就加入吴县、常熟、苏州等地籍,许多徽州人也因此正式列入当地地方志的人物志的人物
传。这在水系能够通往的各地,都是屡见不鲜的。如两淮的程家,扬州的江家,湖州的张家,北京的吴
家,金华的宋家,上海的胡家,如此这般,不胜枚举。但提起苏州的潘家,倒是赫赫有名的。徽商是儒商
结合、官商一体。徽商做生意,靠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潘家是苏州官宦之家,但发展酱业倒不遗余
力。当年苏州有个说法:"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潘世恩,祖籍歙县大阜,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历任
礼部、兵 部、户部、吏部待郎及工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官登
极品,一人之下。儿子也多有官衔,孙子潘祖荫,兵部、工部尚书,太子太保,卒后还赠太子太傅。潘家
在官界地位极其显赫,但秉承徽商传统,地处太湖沿岸,江南繁荣地,物资交换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把持
酱业,比官位影响也不小。徽帮苏州两个潘,即潘岁可与潘世恩。潘岁可,人称南石子潘,设有潘万成等
九家酱园;潘世恩,人称庙巷潘,设有潘所宜、瑞泰信等十二家酱园。资本雄厚,是苏州著名的富商缙
绅。潘所宜生产的豆腐干成为苏州珍品,是苏喻户晓的特产。当时的官酱、官盐,使许多白丁也被授予"五
品衔"。而苏州的徽商酱业又往往是"纱帽头店",油盐酱酒以及大的垄断财团。徽州酱业联带了缸甏,又
大 力发展发陶瓷业,也是一大特点。
苏州为"五方杂处百货聚汇,乃商贾通贩要津",成为东南著名商品集散中心。当时,"阊胥两门夙称
万商云集,客货到埠,均投行出售","远方贾人,挟资以谋厚利,若枫桥之米豆,南濠之鱼盐药材,与西
汇之木牌,云委山积"。阊门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 ,还有"吴丝衣天下"之说,可见之昌盛。其中与晋
商潮客角逐的徽商产不甘落后的。如当年的布商就以徽商最大:徽商汪益美布号"计一年销布约百万
疋","增息二十万贯",以致控制用军服布和边境贸布,一直到输向西方。如1812年东印度公司记载
输入二十万疋 中,两万疋运去英国,一时苏布名盖四方。客米,安徽为重要方向,茶叶则主要购自徽州。
苏州成花茶之首,珠兰花、茉莉花等也是歙茶抵苏州而加工制作的。其中有徽商沟通彼此,并因地制宜再
生产的一份功劳。消耗品的烟业,也几乎为徽州人所控制,仅徽人王德钦所办王万泰烟铺就雇匠工近百
人,开办了六家烟铺,占全市烟业三分之一。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当年在苏州有八大家:万福楼、
万源馆、聚成楼、六宜楼、添新楼,大成场口的丹凤楼与观面的易和园更有名气。其中,如丹凤楼的"滑丝
高丽肉",添新楼的"红烧甩水",都是公众认定的名菜。小羊面、凤爪面、锅面,都是保持徽州小吃特
点,特别是大宴席至今还保持八盆四菜,十大碗六小碟的徽菜传统筵席的风格特点。文房四宝由徽州到苏
州,更在文人中广为接受,至今苏州人还是欣赏胡开文老字号。诸如联乡友、叙乡情的安徽会馆、徽郡会
馆、新安会馆、新安旅苏同乡会、歙州旅苏同乡会以至紫旨书院、洪钧故居、潘世恩祖孙故居,都留下了
徽州人的种种踪迹。
当年清代苏州状元中的徽州人,就有前面提到的潘世恩,还有歙县桂林的洪钧,洪曾出使欧洲四国,
徽州老乡黟县的赛金花也相随出使。此外还有休宁的黄轩等人。而早在明朝,苏州的申时行就特别重视徽
州人,举许国为次辅。《浮生六记》的作者,作为苏州沧浪亭主人,写下了生动的徽州记行,特别是对绩
溪民俗"花朝会"描述,留下苏州人与徽州人联系的历史记录。这种更广意义上的两地关系,还是有许多需
要补充的。 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