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带着文学的灵魂去旅行
作者:尚晓岚 @ 2001-07-30
带着文学的灵魂去旅行
尚晓岚
假如有人给你一笔足够的钱,让你去一个平时就很向往的地方转一圈儿,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本
书,然后出版、卖钱,这是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美事?这样的好事现在就落在了数位文化人头上,作家们
在“用笔写作”、“用电脑写作”、“用身体写作”之后,现在又开始“用脚写作”了,于是就有了所谓“行走的
文学”。
迈出第一步的该是云南人民出版社。去年,该社自筹资金,组织了阿来、范稳、龙冬、曾哲、扎西达
娃等7位作家沿7条不同的路线走遍西藏,沿途考察,推出了《走进西藏》丛书。今年上半年,该社继
续“行走”,集合云南省的8位作家开展“解读云南民族文化千里行”活动,并计划出版《解读云南》丛书。
而今,秉承对地域文化的一贯兴趣,该社又于近日邀请贾平凹、李冯、邱华栋、徐小斌、虹影、赵毅衡、
陈漠、王族、刘亮程诸位作家“游牧新疆”,他们将分头考察古丝绸之路、西域古城遗址、天山牧场、伊犁
河及塔里木河流域。其中的知名作家贾平凹已迫不及待地从西安出发踏上梦中的丝绸之路,诸位作家也将
不日启程。
当然了,中原大地的魅力并不逊于边陲。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博库网站的梦想是“走马黄河”,参与此项
活动的作家有龙冬、张石山、李敬泽、古清生、林白等8位知名作家。他们正在母亲河沿岸奔波往返,并且
已经和将要写出每个人眼中的黄河。
仅仅在国内“行走”,天地仍嫌狭窄,甚至像余秋雨那样的“千禧之旅”、欧洲之行也不过瘾,鹭江出版
社魄力非凡,该社编辑阿正将带领人马于今年12月7日出发,奔赴遥远的南极,在长城站落脚,开展考察
工作。这并非“科考”,阿正特别强调,作家已无法承担有关南极的深度思考,所以参与者全都是人文科学
的精英:哲学家周国平、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伦理学家何怀宏、著名记者唐师曾和邵滨鸿(这份名单最
终确定还有待于他们通过体检和心理测试)。这将是全球范围内人文学者第一次登陆南极。可是人文学者
到人迹罕至、冰雪皑皑的南极干什么去呢?阿正说,学者们将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更深入地思考和平、
环保、关爱、命运、人与自然、生命体验等永恒的主题。他们思考的结果将由鹭江出版社结集出版。
作家圈子里有个很古老的词汇叫“深入生活”,更文雅的说法是“采风”。但是过去的作家们往往深入到
农村、工矿企业去积累创作素材,如今的目标则非常明确: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自然、风土人情、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涵盖范围极广。作家们之所以乐于接受出版界提供的让他们走出书斋的机会,恐怕
因为闭门造车、玩弄形式的作品在今天已经日益遭受冷落。阿正说:“作家,尤其是名作家的著述能力,经
过这些年出版社的滥采滥挖,以及作家自己随意性的写作,已经接近枯竭,许多作品都掺了水。所以,应
该给作家们提供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注入新的素材,作家们经过心灵的提炼可以产生崭新的、更富活力
的成果。”“游牧新疆”的邱华栋也表示,他写了这么多年所谓“都市文学”,很希望有一个还乡的机会,能
了解自己一直感兴趣的游牧民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急剧变化的时代,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从而
更深入地探讨“土地道德”。这一切,都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不过,邱华栋认为,作家们去研究文学以
外的东西,好处在于他们有敏锐的感触,视角会非常独特,不同于专业人士做文章。而且,作家的文字工
夫好,写的书耐读,与普通的读者更有亲和力。
从前的“采风”随意性很大,作家们看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如今的“行走”,则类似命题作文,出版社
毕竟不是在花钱请作家旅游。“走进西藏”、“游牧新疆”等活动的策划者、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张维说,
搞“走进西藏”活动时,还缺乏经验,只是为作家们设计了7条路线,写作内容没有规定,后来出书时就觉
得不够理想。新疆之行的策划方案则明确得多,不但有路线,而且事先安排了写作的主题,以便全面反映
新疆的文化面貌。与作家签的合同里包括了写作内容,在作家人选的安排上也更为慎重。
“行走文化”正在与媒体同步行走。它是出版界一个崭新的思路,也容易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事
件。“走马黄河”的作家们途中记录心得随想,刊登在博库网各自的主页上;“游牧新疆”也得到报纸和网络
的支持,所以在云南人民出版社与作家们签订的合同上,除了写书的内容,每人还应有2万字专供媒体使用
的稿件。
“行走文化”需要投入巨资,比一套普通丛书的出版费用要高得多。以南极为例,一个普通的台湾游
客,在南极沿岸转转,和企鹅合个影,所需费用是8万美金。而鹭江出版社却准备承担学者们的全部费用。
阿正说:“组织这次南极考察,出版社对收益没有把握,放在第一位的是回报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有比
较细致的考虑,他们期望通过贾平凹这样的重量级作家的书带动丛书的销售,为出版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
益。更重要的是,“行走”主题、民族文化将成为该社长期出版战略,将其打造成一个过硬的品牌。《北京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