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民网 @ 2001-07-31
中国作家“在路上”
刘朝
以一部《怀念狼》再度引起文坛关注的作家贾平凹,在广州签名售书之后,不得不谢绝了珠海、深圳
及成都等地读者的盛情邀请。原来,他要去参加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划的一项被称为“颤动的丝绸之路”的
行动。8月上旬,他从西安出发,沿古丝绸之路进入新疆。
和他一起受邀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邱华栋、徐小斌、李冯、虹影、王族、陈漠6位作家。在此次活动
中,作家们将以线、点(面)的形式对新疆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全方位考
察。
而此前,也就是去年6月,该社曾成功策划了“走进西藏”文化考察活动,阿来、扎西达娃、彭见明、
江浩、曾哲、范稳、龙冬7位作家分别沿不同线路走进西藏。在这次命名为“文化探险”的活动中,作家们
以新闻的、文学的、文化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眼光,亲历和感受了沿途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今年
年初,该社又邀请范稳、蒋吉成、哥布等几位云南青年作家,对云南各地的人文、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
考察,试图“解读云南”。
今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韩石山、李敬泽、古清生、何向阳、林白、龙冬等8位优秀中青年作
家进行“走马黄河”社会文化考察活动,以骑马的象征方式对黄河流域进行考察,以表达了解母亲河、贴近
母亲河的愿望。
备受媒体关注的作家余秋雨,也是此类活动的积极实践者。在2000年来临之前,他和凤凰卫视
《千禧之旅》摄制组的同志一道,从希腊雅典起步,驱车对西亚及爱琴海沿岸等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古迹进
行考察,并通过电视节目,及时发回探寻的报道。继千禧之旅之后,日前,余秋雨再次应香港凤凰台之
邀,于8月7日至12日31日赴欧洲进行“文化苦旅”,其行程将遍及除马耳他之外的所有欧洲国家、9
0多个城市。对此番进行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形象地称之为“在路上”。
对时下盛行的“在路上”行动,文坛内外响起一片叫好声,人们一致认为这是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学者
封闭在书斋内写作的一种反拨。
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在路上”的文学意义正在得到凸现。这一点,首先在出版业表现了出
来。“走进西藏”之后,7位作家拿出了“走进西藏”丛书,如《大地的阶梯》、《西藏:世纪末的探望》、
《寻找陌生的西藏》等。该丛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而余秋雨将沿途写作的日记体散文结集出版,《千年
一叹》还未上市就引来了3种版本的盗版,该书的火爆行情由此可见一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博库网站
共同发起的“走马黄河”行动目前还在进行中,但作家已与出版社签约。据悉,“解读云南”“颤动的丝绸之
路”行动结束后,云南人民出版社还将及时推出“游牧新疆”等丛书。
不仅如此,“在路上”对于作家的创作观念,也是一次极大的触动。作家彭见明对此深有感触。他
说:“我们或许可以从传媒中了解西藏,但作为一名文学写作者,这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以身心去抚摸那个
神奇疆域的经历,西藏永远对文学陌生”;“当我们的脚步和身心行进在这部博大神奇的大书之中,我便觉
得我平时坐在舒适的书房里津津乐道的虚构写作是多么可笑;对于故乡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描摹是多么做
作;自以为是的价值观显得俗不可耐;甚至面对生命的意义,都应该作出另一个层面上的评估。”
当然,“在路上”毕竟不同于游山玩水。从西藏归来,作家阿来提醒说,当你带着一种颇有优越感的目
光四处打量时,是绝对无法走进西藏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试想,如果作家回到自己栖身的城市,除了回忆起一些艰险,并没有引起内心震荡
时,那将是怎样的尴尬?看来,这也是正“在路上”和即将“上路”的作家们需要好好思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