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让历史成为国民智慧
作者:人民网 @ 2001-07-31
让历史成为国民智慧———《中国通史图说》的魅力
祝华新
这是一部新概念的历史书:6000余幅书画、印章、碑刻、甲骨、简帛、青铜、
陶瓷、玉器、钱币、地图、兵器、石窟、建筑、服饰、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精品
图片,配以100多万字的文字解说,把中华民族从仰韶文化到辛亥革命的5000年文
明史全方位、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翻开刚刚面世的10卷本《中国通史图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为主体的
专家编写中的别开生面,九洲图书出版社印制上的精益求精,给世人一个惊喜:原
来历史书不一定都要正襟危坐来读,它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可以赏心悦目、妙趣横
生。
雅俗共赏,创大众史学
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会见了刚刚抵达边区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嘱咐他
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群众编写一部中国通史。晚年的毛泽东在中南海寓所的床上
还放着好几本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善于从中国几千
年的历史文化经验中汲取政治智慧,抓住中国社会的要害———农民和土地问题,
以风卷残云之势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新世纪的门槛前,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渐入佳境的历史时刻,江泽民总书记
在给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全党全社会进一
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有利于
“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从范文澜在延安草创《中国通史简编》开始,先后出现了若干部中国通史著作,
在几十年间发挥过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特别是文物考古的新发现,
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认识更加深入和丰满,以往的通史著作亟待补充、完善。
而且,一些传统的历史著作尽管已经在普及性上作出努力,但毕竟还是以文字叙述
为主,抽象议论较多,缺乏大量直观生动的实物图片。
沿着范文澜等老一辈筚路蓝缕开辟的大众史学的方向,《中国通史图说》又作
出了若干创新尝试。它不用或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基本上不引用古文献原文,一律
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历史,特别是开了全书图文互补的先河。通史代表一个国
家历史学的最高水准,尚且能走下殿堂,被粗通文墨的读者迎上案头,很有可能为
今后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的通俗化留下一块里程碑。
左图右史,圆史家宿愿
《中国通史图说》在参考借鉴郭沫若、白寿彝等史学大家及今年将结题的夏商
周断代工程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又以大量无可争辩的文物图片,使读者对中国历史
文化有了新的感悟:
殷墟出土的一位叫做“妇好”的女将军使用过的一套青铜器提示,在3000年前
中国女性就能与男子一样顶起“半边天”。
春秋时期散失在吐鲁番的《论语》残卷,无声地诉说着中原文化与新疆地区的
血脉姻缘。
战国时期的猪、鸡、鱼、红枣、莲藕、菱角、荸荠、生姜,甚至还有那扁壶中
穿过时空隧道散发出来的酒气,正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的五彩斑斓和迷人芳香。
汉晋时期人们骑象、掌灯、采桑、扬场、执秤等寻常起居图,与那时候的金戈
铁马、投鞭断江同样令人神采飞扬。
从唐代表现基督进入耶路撒冷城的景教壁画,和祆教的拜火坛塔,不难想见海
纳百川的盛唐气象。
宋朝的街市、酒楼、药店、理发店、府邸,还有盛装的妇女,使读者对中国历
史上商品经济的最初繁华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从明朝高官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闲聊的留影,到清朝想象船儿安上翅膀在天
空飞行的科幻图,分明能触摸到一颗与时共进、与天不老的民族魂!
该书主编朱大渭研究员说,过去我们习惯于主要依据文献来讲述历史,而文献
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是基本固定的,作者只有详略、深浅和见解的差异,容易给人以
重复、雷同的感觉,而且比较枯燥,了无生趣。名誉主编、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则
告诉记者,中国历史学家有一个千年梦想,就是“左图右史”。文字描述再繁复曲
尽仍有不如具体形象之处,只有文字和图像互相补充,才能最充分地说明史事。北
宋流行的金石图录,就是以文物印证历史的最初尝试。但只有在现代绘图与摄影技
术发明后,图文的配合才有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历史学的资源分别来源于地上有字的文献和地下无字的文物。文物能对文献记
载起到印证、补充和校正讹误的作用。地上存世的文献毕竟稀少,地下出土的文物
却会不断增加。历史学者如果只是拘泥于文献记载,而不擅长让地下文物开口说话,
难免有瘸腿之讥。尤其是随着史学观念的演进,通史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
粗线条,一变而为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的浓墨重彩,图片更能大显身手。在每
个朝代的“图说”之外,该书还在最后一卷附录了详尽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大事年
表、度量衡变迁表、历代职官表和历代地图,帮助读者轻松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复杂
经纬。历史学家吴晗当年谆谆忠告:“就得笑着脸给人讲历史。”今天先生地下有
知,当感欣慰。
一部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史著作,就是这个民族精神不灭、薪火相传的征兆。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