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脉贤 @ 2001-08-02
徽州文化
"两淮"归来话"新安"
张脉贤
"新安"归来,的确给我留下了"新安"的深深记忆。1996年的今天,这里还有新安镇、新安路、新
安医院、新安小学。当然,还有新安会馆。既然有了会馆,这又肯定不是在真正的新安。正因为不在新
安,却又有这么多新安,才更引起了我的兴趣。
徽州,古属鄣郡,后改称新安郡、歙州等,宋宣和三年才定名徽州。六年前,因徽州有杰出的自然景
观黄山以及齐云山、太平湖、新安江;有数以万计的古塔、古桥、古牌坊 、古祠堂、古民居的人文景观,
其旅游资源丰富又皆成上品,国务院决定改建黄山市。因此,要回到百年、千年前去了解昔日的新安、徽
州,是有些困难的。去年在江西婺源召开世界朱氏联谊会时,韩国一批朱氏乡友听我讲了这些历史变迁才
恍然大悟。世界朱氏联合会会朱昌均先生说:"这次来到贵地。一个大收获就是知道了新安即歙州、徽州。
我们原本只知道朱熹是新安人,但不知此地就是朱氏祖居。"我此次到两淮胜地(淮阴、淮安),当我谈到
为了解我们黄山与两淮的悠久历史联系而来时,淮阴的同志也感到稀奇。
两淮,作为九省通衢、通宗大道第一站,是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的:北运河,因元建都大都,视此
为通往南方诸省的重要水道,征战、征粮,都不可少。开凿北运河,是作为一项大工程予以重视的。明永
乐建都北京,更加重视这条通往明祖发祥地的水道,命平江陈督漕运,时仅南粮,岁漕四百万石。经一再
疏浚,北运河到了这里与汴河而来的老运河相聚,加上"北马南船"在此交接,马店、码头人来人往,好不
热闹。黄河多次夺淮,特别是康熙十九年,水淹泗洲城,进人洪泽地段,黄淮合流拓面展开,合流入海。
这里更成了水利与漕运的中心点。清朝十大总督,这里就有两个:河道总督、漕运总督,都在这里建有"帅
府"。康熙四次,乾隆六次亲临这里视河道,查巡漕运。一个河道总督高晋,乾隆曾四次御次嘉奖,帅府清
宴园的"荷芬书院"也成了皇帝驻跸享乐场所。水患时,上下关心,各方着力。乾隆在位六十年,减名当地
田赋钱米七次,赈济六次。无患时,由于朝廷大量费用下拨,"只三分于河道",大小官僚都视此为拾金宝
地,庭院花园、客舍厅堂,荣雍豪贵。帅府宴席不散,宾客时时不断,成了极尽侈华之地,也带出了一种
社会风气。当时的淮阴与汉口、广州齐名,苏州尚在其下。
两淮古分山阳、清河等邑。河下镇为山阳辖境,实为黄淮漕运要冲,要淮郡城外第 一大聚落地,凡有
事江淮,皆由末口而下。故纲盐集顿,商贩阗咽,关吏颐指,暄嚣叱咤,百货山列,加之歌伶喜优靡宵沸
旦,可谓繁荣之极。其中,徽商的影响是很大的。徽商是行商,敢于向外,哪里交通发达(当年主要是水
道),就涌向哪里。河下镇,有药店巷、文字店巷、书店巷、笔店巷、太史令巷等等,还有程鉴的荻庄、
程吾店的寓园、程钟的桐荫园、程秀峰的岑山草堂,凡此等等不是徽人独据,就有徽人踪迹。而程钟"乐善
好施",程鉴的"用人之急",程量越建"育婴堂",程峦"再建明伦堂与修大成殿"等等,被誉为:"淮北巨
商而为人忠实","善事行之终身","以助人为天性","有德于山阳",故山阳人恳请入籍。这样,籍涟水
也好,籍安东也好,籍山阳河下也好,程氏,歙人,确是最大的徽人家族。其中,盐商不乏其人,"乾隆
初,两淮富,程氏尤豪。"开小店的,看病的,教书的,作画的,撑船为生的都有。如天进,新安黄山人,
家贫好读书,性孤性,善诗画。最典型的是"程鱼门太史第"主人歙人程晋芳,史称"群独好儒,罄其赀购
书五万卷,穷日夜讨论之。"通过皇帝个别考试而入举授官的,可算佼佼者。他个人诗作仅二卷就有三百余
首
,而他的《周易知者编》、《尚书今文释义》、《春秋左传翼疏》等有一百八十六卷。编著浩然,影响巨
大。因他住入而称之为"太史令巷",还依然在河下石板街中。
徽州人把重儒的特点带进了两淮,酷好触景生情,诗词歌赋以抒发之,"歌阑灯火歇,宾主蔼余欢。登
高望素月,清气在林峦。"这是程晋芳泛河下珠湖而作。程竹坪、黄叶村绘画,又住附近,被说成是"风流
二子对门居"。歙人程固安认为:"养生在养心,养心莫关于寡欲。"徽商穷奢极欲者有,但大都乐善好
施,做好事积阴德,而在各地赢得人心。两淮徽人,行到皇帝手书"谊敦任"的就不止一人。
河下园林不下二十个。园林是一种文化,反映主人的一种境界与文化修养。在河下,一次园林聚会一
批文章;一次走过园林一批诗词。一部河下志,也是诗文充实着的。诗文是诗,介绍桥、河、湖也是诗,
介绍古迹,园林更是诗,而贯穿河下的渠也叫文渠。《淮安河下志》中艺文序言赞叹:"哀哉!文人之用心
也,一艺之构,一词之修,无不缕肝悚骨,钩心斗角,沉思渺虑,如醉如忘,然后乃能得有精意。"徽州人
的"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崇文观念,河下也得到体现。至于新安小学,更新安人陶行知创办并担任
第一任校长,新安人汪达之继任校长,他们组织的新安旅行团跑遍了半壁江山,行程五万里,宣传抗日,
一直活跃到解放。更是美名留传,家喻户哓。
新安,在淮阴深深扎下了根。这就是我"两淮"归来的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