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帮助巴金活过百岁
作者:zhc @ 2001-08-05
医护人员心愿:
帮助巴金活过100岁
智慧城编者按:巴金(1904.11.25 -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
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
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
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据巴金要线的资料,巴金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
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
《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
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
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
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
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
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
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
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
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
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
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
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
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
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
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不久前,联合早报报道:夏日,华东医院南花园一片葱茏。病榻上的巴金,时常透过窗、越过门,久久
凝视着这一切。98岁的他,绵绵思绪、深深情感,与热爱他的读者和关爱他的医护人员紧紧相连。
让年迈多病的巴金看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建起来,并且度过新千年,跨过新世纪,是华东医院医护人员
的愿望。如今,这一切都成了现实,他们又有了共同心愿:帮助巴老活过100岁。这份心愿,来自他们多
年来与巴老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来自千千万万读者发自心底的希望。
每天早晨,接班的护士、医生都会问一句:“巴老您好,昨晚睡得好吗?”下班前也会来到他的床边挥
挥手:“巴老再会,明天见。”巴金床前有一枚用红色丝线织成的“中国结”,那是曾在巴金病房工作半年多
的护士小许在去年巴金生日时,特意买来丝线编成的。在他们眼里,巴金不是一位声望显赫的人,而是他
们的亲人。护士小朱说:“他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因年迈体弱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巴金已经难以言声,无法行动,这增加了诊断病情、对症护理的难
度。华东医院的医护人员细心观察巴金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进而分析、判断、诊治,多次有效地遏止了
可能发生的恶变。
“我要为大家活着”
1999年春节后,巴金因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烧,呼吸衰竭,随后又出现低纳综合症、心律失常、心衰……
几度垂危,又几度冲过难关,巴金在抢救室度过了20个令人心焦的昼夜。3月1日,巴金情况稳定,在医护
人员的护送下转回病房。这时,久未开口的他突然说道:“谢谢大家!我要为大家活着。”
这次病后,巴金基本上只能直躺在床上。两年过去,巴金的皮肤光滑润爽,没有一处有红块,更不要
说褥疮了。护理人员每隔两小时就帮他翻一次身,不断地拍他的背,按摩他的手指,帮助他活动所有关
节。
近一年巴金病情比较稳定,护理人员就想办法提高他的生活质量。为防止食物倒流,医院膳食科为巴
金配做了一种液体膳食,通过鼻子输进去,护理人员感到巴金食不知味,就自己动手榨制鲜水果汁,用喂
婴幼儿的小匙一点一点喂进去。
心内科主任崔世贞1993年成为巴金的主治医生。他考虑,如果巴金能脱下病服去杭州休养,精神状态
改善,有于利健康。此后五年,巴金春去杭州,秋回上海。精神好多了,每一次体重都要重两斤。
在华东医院采访,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巴金的人格力量吸引了我们,我们将对他的爱和尊
重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工作在巴金身边的谭护士长,不知看到多少回,有关部门送来稿费、奖金、慰问金,巴金看都不看就
关照女儿或作协工作人员捐出去。希望工程、云南地震、华东水灾……巴金的捐款不计其数。谭护士长
说:“我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巴金的,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
帮助巴金活过100岁。这是一个祈盼,一份责任,一种情感。巴金正以他顽强坚定的生命力与医护人
员的爱心和真诚共同努力着。
“我要终身为巴老服务”
74岁的神经科主任邵殿月,在巴金身边工作已经18年了。喜爱读巴金作品的她说:“有机会成为巴老
的主治医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高了。”1997年,年已70的邵主任即将退休,这时她最为关切的问
题是巴老怎么办。她找到巴老的女儿,提出愿意终身为巴老服务。从此,退了休的邵主任几乎每天都要来
巴金病房转转,她说:“巴老在我心中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