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刘必利 @ 2001-08-07
谒 朱 升 墓
浦玉生 刘必利
在距盐城西南45公里的水乡盐都县北龙港镇境内,有明代开国谋臣朱升的墓。今年酷夏,利用赴基层
调研之余,我们顺便前往拜谒。
朱升,字允升,又称枫林先生,1299年生于安徽省休宁县,自幼力学,至老不倦,“居在穷山,虽僻
兵奔窜,未尝一日废学”。他满腹经论,著述不断,一生有24本专著,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
集》十卷。1357年经人推荐,被朱元璋召问时务,朱升首呈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立国策
略,得到朱元璋的赞许,后受到器重,在推翻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
元璋曾有七言两句御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洪武元年(1368年)朱升进翰林学士,据
《明史》记载,“明兴仪礼、作乐、国史、女诫、征伐之仪,皆升为之。”1369年他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
由,辞官隐居于北龙港镇,次年病逝,葬于南龙港文曲沟旁。
在朱升二十二世孙、北龙港镇文化站站长朱喜文的带领下,我们一行驱车前往朱升墓所在地南龙港,
由于朱升墓距大路有1公里许,车子无法直达,只好改步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旁是绿油油的大豆和水
稻田,河垛纵横,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水乡景象。据史书记载,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害怕
开国元勋扰乱江山,制造了一系列冤案。他将原封的64名国公、列侯、大将等,杀了34个,受株连的十几
万人。朱升对朱元璋再了解不过,早在其下手之前,就选择了退隐之路。“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
秦。”而退隐必须要到一个朱氏皇子们不知道的地方,老家休宁是去不成了,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也不是
安全之地,江浙一带曾经是他征战张士诚和北伐时战斗过的地方,比较熟悉,再加上当时盐城一带虽地处
沿海,相对偏僻,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是最理想的隐居之地,于是他“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
海转西溪而筑室于南龙港庄。”
时近中午,骄阳没遮拦的直射下来,好在乡间的风是自由的,风中夹着水土的清香,轻拂在身上,酷
热之中甚感惬意。转过二道小桥,远远望见一个“露天粮屯”,那该是朱升墓了。据介绍,南龙港1000多户
朱姓人家都视那个古墓为他们祖先朱升的墓,世代祭扫,近年来,朱氏后裔还自发捐献近10万元,将朱升
的墓修葺一新。去年2月村民们在南龙港村东首开挖鱼塘时,发现了出一个墓葬,棺前的碑石记载为朱升第
七世孙朱从馨的墓,与朱氏家谱记载正好吻合,这为确定朱升墓的真伪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进得朱升的墓园,我们立即为其简洁明快而又独特的建造设计所吸引。整个墓占地100多平方米,坐
北朝南,像一个高大的粮屯,寓意朱升三言策中的“广积粮”;墓周由一圈围墙组成,寓意朱升三言策中
的“高筑墙”;墓高7.2米,寓意他享年72岁;墓直径13.7米,寓意他1370年去世;墓前有一块用汉白玉
石砌成的墓碑,高5.8米,寓意他58岁从政。墓碑正面刻有“明翰林院大学士朱升之墓”字样,背面刻有朱
升生平300余字。碑南有一个大香炉,供人进香、祭扫,碑西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碑东为朱升的言
录:“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石碑,朱从馨的墓挖掘后改葬于朱升墓的西南角。朱升墓南20多米处,有
一条小沟,由西向东流淌,沟名叫文曲沟,疑似文曲星下凡。不知是墓依沟名葬,还是沟名由墓而来,但
作为懂地理、识天文、文史兼备的朱升,选择自己的墓地肯定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同为明代的开国谋臣,我们对刘伯温比朱升熟悉多了,但刘比朱出道晚,刘还是朱推荐入朱元璋幕
的,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会出现热刘冷朱现象呢?结合当年情况考证,主要可能:一是朱急流勇退,人走茶
凉,明史记载得少;二是朱家世贫穷、专著刊刻传世的少,而刘是大财主,所有著述全由自己刊刻传世,
方便后人研究。所幸的是,与刘被毒死相比,朱能终老故里。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将朱
升“九字策”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使朱升的名字石破天惊,名扬中外。
返回的路上,想象当年朱升隐居南龙港时,组织地方村民疏浚河道减少水患、垦荒种地发展生产、开馆讲
学教导后生的情形,我们感叹他一生不贪恋官禄、沉稳博学、遐迩闻名的才学和品德,他既是明代的开国
元勋,也是我国十四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子孙在盐城繁衍生息,世代昌盛,现已传至25世,
仅盐都县一带就有后裔5000多人。目前,朱升墓已被确定为市级文物单位加以保护,二、三期工程正在规
划建设之中。诚如乡人袁加喜《谒朱升墓》诗云:“翰林学士冢峨巅,碑石雄伟笑青天。三策四诗明皇赞,
七言两名御赐联。不图富贵辞宫阙,但愿贫穷归垄田。名列汗青新丘绘,千秋风范史留篇。”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