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首位华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反思
作者: @ 2000-10-29
首位华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反思
据海外媒体报道, 目前旅居法国的中国作家高行健,以长篇小说《灵山》获得2000年诺贝尔
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年以来,夺得这个被视为全球文学界最高荣誉的奖项的第一位华
人。不过,对於高行健得奖,各方面有不同的解读。
诺贝尔奖是瑞典科学家设立的,是世界上最受重视的奖项,各国知名人士也以获得其中一个奖
项为荣。华人是全世界人数最多的民族,但自诺贝尔设立以来,华人之中只有旅居美国的著名科学
家先後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包括得到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和崔琦,以
及得到化学奖的李远哲。
诺贝尔文学奖方面,尽管多年来有多位中国作家获得提名,其中不乏知名作家,包括林语堂、
李敖、王蒙、莫言、北岛等人,但直到今年才由高行健以爆冷的姿态夺得。
高行健属於中国的异议作家,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之後自我流放巴黎。北京当局对於他这回得
奖不以为然,外交部形容评审委员会具有政治偏见。中国传播媒介也低调处理这项新闻,称他为法
国华人。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说,他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依政治立场评定,而非从文学角度出
发。他也说,高行健很好,但比他好的中国作家很多。北京当局以乏政治观点来评论此事未必恰
当,这只会加深外人对中国的误解。
如果要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依政治立场颁发文学奖,也许可以从反体制的角度来看。
因为在这之前,文学奖曾经颁发给西方国家中属於左派的作家,他们的立场是反对当地的右派政
权。而这回颁发给高行健,可能与他反对中国大陆目前的政治体制有关。
但要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最重要的是和作家用以创作的语文有关;其次是作品受到翻译的机
率以及作者本身的曝光率和与评审委员的个人交情息息相关,作者是否是最著名的或者作品是否是
最佳的创作或是影响最大反而是次要的。高行健能够得奖,可能与後一个因素关系重大。
众所周知,尽管华文华语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语文;但语文也和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一样,
受国力强盛与否决定。由於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英文也就成为世界上最通行的语文。因
此,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颁发,但评审委员都懂英语英文。
由於用英文创作的参赛作品,评审委员们可以直接阅读,具有亲切感,也比较容易引起共鸣,
因而有关作者也占了便宜,比较容易得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用英文创作的作家得奖最
多的原因。这些作家除了英国和美国的作家之外,也包括用英文创作的印度作家泰戈尔以及非洲和
拉丁美洲的作家。
用华文创作的作家人数众多,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者不多,被翻译成也是评审用的语文的瑞典
文者更少。加上不同语文之间的文学作品的“交流”不易,从一种语文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文,其韵
味可能丧失;如果翻译者功力不逮,即使作品原文属於上乘之作,但翻译出来的文字拙劣,使到评
审委员们不忍卒读,那里还会推荐其得奖?
高行健能够得奖,是由於旅居法国多年,几部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西方语文出版,在西方文学
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最重要的是,他得到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马悦然教
授的知遇。
马悦然很欣赏高行健的作品,亲自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把《灵山》翻译成瑞典文,并且大力推
荐,终於使高行健在众多被提名的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华人。
换言之,高行健能够得奖,得力於地利与人和因素很大。评审委员们认为他有资格得奖。当然
比高行健更有资格获奖的大有人在。无论如何,高行健的获奖对所有用中文写作的作家而言是莫大
的激励,对21世纪华文文学有其积极作用与意义。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