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百年诺贝尔的标准
作者: @ 2000-10-29
百年诺贝尔的标准
今天是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日子,也正好是诺贝尔奖创立一百周年。仅就文学奖而言,
大概谁都未曾料到,如今它竟有这么大的声誉,这么高的地位。我们简直要把它当作在世界范围内
评价某一作家文学成就的最终标准。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的倾向”,显然想确立一个标
准,好像也颇有几位作家(托尔斯泰、勃兰兑斯和易卜生等)因此而没能入选;但是这标准终于执
行不下去了,或者评委也意识到,继续这样不啻是奖项本身的自杀。萨特1964年拒绝领奖,理
由据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的叛逆作家,他似乎发现一条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可
第二年肖洛霍夫获奖,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九十年代,西方的左翼作家频频得奖,简直是有
意反其道而行之了,当然也不能算有了什么标准。惟一可视为标准的,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的作
家,虽然也有一次例外,即1931年追授给瑞典已故诗人卡尔费尔德,但是一般说来,作家活着
就有希望,死了则意味出局,总是不差的。而对于活着的众多作家来说,这样的标准等于没有标
准。
正因为诺贝尔奖缺乏标准,我们(瑞典文学院的十八位院士除外)对它总是一则以慕,一则以
怨。常常抱怨某甲应该得而未得,某乙不该得而得了;这时那些评委被视为昏庸之辈,板上钉钉的
事情他们都看不清楚。大家好像才是评委的理想人选,也许诺贝尔所说“富有理想的倾向”,用在这
里更为恰当。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作家,得奖的有不少,这足以保障该奖项的权威性;遗漏的也很
多,卡夫卡、穆西尔和布尔加科夫这样身后名声大作者倒也罢了,乔依斯、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等
则实在说不过去。可是我们并不因此就放弃或降低对该奖的崇尚,这大概也是一种“富有理想的倾
向”罢。盖慕与怨之外,又一则以恕也。都说这不是前述作家的遗憾,而是诺贝尔奖本身的遗憾。
这里可以顺便一提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其实该奖只授予个人,并非授予国家(这倒是个标
准),所以这种情结(无论怨怼也好,希冀也好)根本不能成立。拿我们的作家和上面提到的几位
比一下,谁更该表示不满呢?
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也许,过
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什么不变的标准。要让这个奖变得“富有理想的倾向”,办法只有一个,就
是世界上另设一项声誉和地位都与之相当的文学奖,二者形成竞争,相互验证颁发得是否得当,届
时诺贝尔奖至少不敢再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南方周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