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家别墅
热潮与商业潮中的张爱玲
作者: @ 2000-10-30
热潮与商业潮中的张爱玲
根据台湾明日报消息,近日,在张爱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温儒敏发表《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论文时指出,80年代张爱玲的重新出土,还不
是重新“走红”,只是受到“专业阅读”的关注,90年代初的多篇研究,才造就了张爱玲“热潮”,温
儒敏认为,9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愈来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与商业操作日益结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回忆自己1978年就读北大研究所之前,从未听闻张爱
玲之名。80年代大陆思想稍稍开禁,年轻人如饥似渴地找书读,这才从图书馆尘封的“库本”里发现
张爱玲,并为其“个性化的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感受”所冲击。直至80年代中期,作家柯灵的《遥寄张
爱玲》同时在《读书》和《收获》杂志刊载,《收获》并重刊《倾城之恋》,这是文革以后张爱玲
作品首次在大陆面世。张氏的影响也才首度从学术延伸至社会。
92年起出版界大量出版各种正版盗版张爱玲相关作品,《张爱玲全集》在95年张
爱玲去世时达到高潮,保守估计前后发行有近百万套。94年更有学者呼吁要“重论大师,为小说排
座次”,结果金庸、张爱玲上榜,茅盾落选,引起文坛极大争议。张爱玲在排名评定中以“冷月情
魔”位居第八。
温儒敏指出,90年代大陆市场经济深化,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许多始料未及的状
况,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兴起,价值标准在解构过程中日趋多元化,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在90年代
末突然坠入谷底,人们普遍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转而关注个人生活,而具有强烈贵族趣味,又正
视世俗人生的一切欲望,写尽尘世男女悲欢离合的张爱玲,自然引起广泛共鸣。那时大学校园几乎
人人手捧《张爱玲文集》。
有趣的是,相较于台湾对张爱玲近乎神祇般的崇敬,大陆的张爱玲热潮与商业结
合后,各种张爱玲人生小品、张爱玲情语纷纷出版,层出不穷的散文赏析、任何精品美文系列绝不
缺张爱玲的身影,在影像挂帅的消费社会中,张亦无法逃离被可视化的命运,几乎所有出版的相关
书籍中都附有张的旧时照片,“完整的张爱玲往往被拆解成了利于商业运作的支离碎片”,温儒敏
说。
温儒敏将“张爱玲热”与同一时期流行的“陈寅恪热”和“顾准热”并提,他说,陈寅
恪与顾准的专业成就少有人研究,但作为学者的独立品格与坚持思考的精神都被凸显,成为文化偶
像,“他们被绘成对知识精英的想象性图景,从中也能看出当时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及学术品格的
追求。”他认为虽然三者流行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内在理路却是一致,均属于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
与被借用,并共同构成了90年代中国大陆斑驳而芜杂的文化风景线。
从温儒敏整理的1985年至今有关张爱玲的著作简表,随手便可举出50余本相关出
版品看来,我们或可略窥大陆张爱玲热的盛况。不过温儒敏也怀疑,究竟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张爱
玲读者,又有多少人能深刻了解张爱玲的“惘惘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