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小球"推动"大球"
作者:张乔 @ 2000-11-03
“小球”推动“大球”
张乔
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第27届悉尼奥运会终于落幕,中国人在度过激动、焦躁、紧张、感奋、痛
心、狂喜的17天之后,心情也逐渐地平静下来了。可是,看到中国“大球”在本届奥运会全面滑坡的
表现,特别是悉尼圣火刚灭,亚洲足球锦标赛随即吹哨,想到至今还未实现“冲出亚洲”历史重任的
足球,更点燃了中国数以亿万计的“大球”球迷,乃至“球痴”、“球疯”们蓄积已久的情结:中国足球
何时走出“不入流”困境?
夜不能寐,忽然想到“小球”推动“大球”的典故。乒乓球,在高明外交家的导演下,能上演一幕叫
做“乒乓外交”的绝妙历史剧,发挥“小球”(乒乓球)推动“大球”(地球)的政治功能。然而,今日
中国在全世界颇有王霸之气的“小球”(乒乓球、羽毛球),为什么不能发挥推动“大球”(足球、篮
球、排球)发展的竞技体育本身应有的功能呢?实在让身为球迷、“球痴”、“球疯”的国人欲哭无
泪!
是的。“大球”,特别是足球,委实是带有野性的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具有几千年素食习
惯、“发育健全”的中国人,以其单薄的身躯,很难与素有肉食传统的欧美人那尚未进化到褪去全部
体毛的庞大身躯正面冲撞。“大球”崇尚“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拼死决斗,在五千年悠久文化熏陶
下的“礼仪之邦”,以其“温良恭俭让”的做派很难适应“大球”场上激烈残酷的竞争。“大球”,是一
项需要运动员像机器部件一样协调一致、能动配合的集体运动,而中国人却像柏杨总结的,虽有个
人奋斗的优良传统,却有“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大球”,需要很宽广的赛场,中国以世界13%的
耕地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实在支付不起广辟球场“从娃娃抓起”的昂贵成本。“大球”是男人
们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堪称全世界最彻底的妇女解放运动能让女足神奇崛起,却无法让男足与哪
怕是世界三流的足球国家相抗衡。
但是,中国“大球”的孱弱与滑坡,固然有许许多多毋庸置疑的客观原因,却不能完全说服中国的球
迷、“球痴”、“球疯”们。他们执著地认为:所有为中国“大球”辩护的理由,都不能解释男足的“恐
韩症”,因为韩国人也是具有几千年素食习惯、“发育健全”的东方人;不能解释甲A联赛中频频出现
的有关“假A”、“黑哨”的指责,因为多少赛前的准确预测并非都是空穴来风;不能解释何以需要高
度合作的“小球”双打同样能够取得辉煌战绩;不能解释全国只有二百多名职业运动员的女子曲棍
球,何以能够成为悉尼奥运会上连克上届冠、亚、季军队伍的大“黑马”;不能解释为什么郎平执掌
教鞭,“女排精神”随即显现,郎平辞职,那曾让全国人们振奋不已的“女排精神”亦随之消失!
所以,必须发掘中国“大球”萎靡不振的更深层次原因,寻找拯救和振兴中国“大球”的更有效对
策。“小球”曾经推动过地球这个“大球”,难道就推不动足球、篮球、排球这样的“大球”?中国
的“大球”不但需要像“小球”一样培养一大批像邓亚萍、孔令辉那样的“金牌运动员”,也需要一批像
蔡振华、李永波这样的能够发现、培育他们的“金牌教练”,更重要的是,更需要在所有的运动员、
教练员中培育出一种以“振兴中华,扬我国威”为己任的“小球精神”!或者说,就是五连冠时期
的“女排精神”、曾连夺两枚银牌、在本届奥运会上虽败犹荣的“女足精神”、首次闯进奥运会就有上
乘表现的“女曲精神”……
亚洲杯激战正酣,“神奇教练”米卢蒂诺维奇领军的中国男足正在黎巴嫩再一次进行他们“冲出亚
洲”的努力。无论结局是否“神奇”,值得怀疑的是,这位欧洲教练能为中国男足培养出中国的“小球
精神”吗?
200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