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广场
邓小平的贴身摄影师杨绍明
作者:凤凰 @ 2001-08-31
邓小平的贴身摄影师---杨绍明
他来自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他选择用镜头捕捉历史,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杨绍明,为“传承
和开拓”投入无限激情的生命。
许戈辉:世界著名摄影家尤索福塔西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几乎每个年轻人都能拨弄几下
相机的今天,把摄影作为终身事业来持续追求的决定,这是一场重要的抉择。而我今天要采访的嘉宾由于
他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经历就使得这个选择显得额外惹人注目。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摄影家和摄影活动
家杨绍明。
杨绍明以拍摄邓小平的独家肖像而闻名海内外,他拍摄的邓小平肖像曾经被制作成为巨幅画像挂
在深圳市的深南大道上,如今成为了深圳市的标志及景观之一。他的作品《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在荷兰
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为中国大陆的摄影家实现了零的突破。
其实杨绍明的摄影题材相当的广泛,他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一些弘扬摄影艺术的活动。像这次来
香港就是为了筹备即将举办的大型影展“传承与开拓”。那么在他用影展来解读许许多多的历史瞬间之前,
我利用这次采访机会波捕捉了他的人生瞬间。
许戈辉:你最初对摄影感兴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杨绍明:我学习很好,兴趣爱好很广泛,我喜欢唱歌、跳舞,小的时候人家说我像一个姑娘,所
以我常常是男扮女装,出来演什么小白兔,什么拔萝卜那些。所以我父亲也很喜欢我,所以就说,你想不
想学摄影,我说,当然好。我父亲就给了我一台。
现在我的“老婆”就比较大一点,我的“老婆”现在…我是开玩笑的,比较大一点。那个时候也是了
不起的一个“老婆”,那时候不叫“老婆”,那时候还不成年。那个时候第一台就是莱卡(德国产),非常
好,我父亲在解放战争年代得到了这样一台相机,后来他就说,你用这个学照相,这是我第一次用照相
机,而我的第一个摄影老师就是我的父亲杨尚昆。
杨绍明的成长环境显然是特殊的,他于1942年5月生于延安,是开国领导人们眼中“熟悉的杨
家“小二”,毛主席在住进中中南海的那天,也是他跟随父母搬进中南海的日子,少年时代的他就有机会拍
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杨绍明:我的兴趣是拍这些领导人,我对毛主席,这一老一辈的革命家,感情很深厚,实际上我
是在他们的身边长大。毛主席也跟我开玩笑,我们刚刚进北京,在香山开中央委员会,照中央委员会全体
相,我在旁边看热闹,我也很高兴。毛主席说:“来…小二”,我说我可以照吗?“来……照吧”,结果就着了
一张,毛主席说“将来你可以当中央委员”。所以我从小就接触很多领袖的活动,所以我后来就变成了很喜
欢拍领导人。
喜欢是一回事,当成职业又是另外一回事。中学毕业的长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问题。
杨绍明:在选择职业的问题上,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我喜欢着想,又喜欢去拍摄新闻摄影,所
以新华社曾经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到我上中学的北京四中去招人,我就报名了,因为你看我有这么好的条
件,我也有相机,我也有拍新闻的机会。后来我父亲母亲说不行,说你就算当一个摄影记者,你现在的文
化水平不够。你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打好一个坚实的学习基础。所以后来我就听了我父母的话,我就考进
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许戈辉:那学历史的专业是你父母的意思还是你自己?
杨绍明:两个都有,我也觉的学习历史很有意思,我身边的人说实在的就是中国历史,毛泽东一
直到…毛、周、刘、朱,还有就是现在的两派了“邓、陈”,这是中国的七大领袖了。然后十大元帅,还有
那些像董必武这些创始人,还有中国“三老”“五老”很多人,这些人我都很熟悉,不是说在书面上熟悉,而
是平常就能接触得到。所以我也愿意学党史。
在历史系的学习中,杨绍明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对他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
是“文革”开始了,刚大学毕业的杨绍明受到株连迫害,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在十余年与家人分离的岁月
里,他曾被送到部队接受再教育。曾到农村担任中学教师,参加劳动锻炼,用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见证了历
史的跌荡起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绍明获得了平反,当时他选择奔赴的工作岗位是新华社摄影记者。
许戈辉:连主席都说,你以后会当中央委员,你的家庭背景,所接触的环境氛围完全是可以做从
政、或者是经商赚大钱。为什么您都没有做这些选择?
杨绍明:艺术本身有它自己的美,而且文化本身,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
史,这样一个大国,它的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我学历史,我觉得对我极大的一个帮助,好象充电一样,
我从小就把电充好了,我可以放光,我可以在艺术方面放光,我可以在摄影方面放光,为什么一定要羡慕
那些做官的?那些做商人呢?
当然也有消极的地方,比如说我受孔老二的影响,孔老二就是不言商的,那个时候我就是……对做
生意好象有点看不起,现在我想也应该看得起了,因为商品经济也能给一个国家民族包括给文化带来利
益。这也是需要的。但是我可以说,我不排斥做官,我也不排斥做生意的,但是我钟爱我所选择的摄影。
许戈辉:您会不会选择文化艺术不管在什么时代它似乎都仅仅能够起到一个点缀的作用,它最终
不可能改写历史。您看你学历史…后来事实上用镜头记录历史,您有没有一种抱负去参与历史和改写历史,
去推动历史,通过摄影又怎么体现呢?
杨绍明: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精采,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决定这个国
家在世界上的地位,那么它的经济就是这个政治的后盾。现在,好象我们中国经济强大了,政治才有可能
发展。没有成为经济大国,否则很难成为政治大国。
但是,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这个是不可以没有的,特别是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
地球村,已经成为…在中国进入了世贸以后,因为已经是按照世界的规则进行的时候,自然会东西方文化交
流,而且是文化互补,它起来到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因此我觉得我选择这行,我在文化这里我起的作用
不见得多么大,但是是不可缺少的。
许戈辉:我发现您是一个特别特别注意细节的人,马上就能够捕捉到一点点的细节。看到我们的
同时,你会说,每个人的特点,你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看看这个人说你的喜欢很漂亮,这都是很细节的,
只有我们女孩子才会注意到,可能是和您的职业有关。
杨绍明:这是我的职业习惯,这是一种敏锐的观察。有一个算命的人跟我算“你厉害”,我说“为
什么我厉害”?他说“我看你的眼睛”,你第一眼判断最正确”,所以我的眼睛还不错,虽然人老了,眼睛还
不老,我相信这个眼睛永远不老。
独到敏感的眼光是杨绍明拍摄作品时的利器,在他这本《邓小平和世界各国领导者》摄影集的的
封面上,我发现了一张由于其清新、温情的视角而被人们熟悉的照片。
杨绍明:这是夏天,邓小平小下海了,这后面是一辆汽车,他坐着这个汽车到了浴场,他的小孙
子已经由保姆抱着,看到爷爷来了,就上去,亲一个,那么好,这个保姆就把小孙子递给邓小平。这个小
孙子很自然的就扭过来了要亲,那么他作为爷爷很喜欢孙子,很高兴,也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噘着嘴的表
情。在将亲未亲的时候,我要对准焦点,摁下快门。这张照片正是邓小平八十二岁,他的孙子一岁。所以
我们把这个照片的题目叫“八十二加一”。
杨绍明拍一带伟人的平凡生活,一个政治家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他的组照《退下来以后的邓小
平》更在1987年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大奖,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一致认可。望着其中一张获奖照
片,杨绍明依然回味无穷。
杨绍明:你看,小平多爱孙子,这个小孙子长大了,不是“八十二加一”了,他的小孩已经长大,
你看,他在院子里散步,他看到小孙子走过来,
他两个手摊开,他的脚也踮起来,他的小孩两只脚也悬在空中,这是非常准确的时刻。
做了十二年的邓小平的贴身摄影师,杨绍明把大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照片呈现给全世界。至今,
他还清楚地记得,1984年邓小平南方视察中的一幕。
杨绍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小平同志给深圳题词了,你赶快来。我拿着照相
机跑过去,邓小平已经写完了“邓小平”落款,马上要写时间了,就这一张,现在全世界人们知道,邓小平
在视察广东以后,决定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就是这一个瞬间能够说明。我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我在重大的
政治事件任何一个瞬间,我都没有放过。这是不容易的。
许戈辉:是。这样的话,人生也就没有遗憾了。作为一个摄影家,如果要是错过了这么重要的时
刻,那就是很大的遗憾了。
杨绍明:是,比如说,有人说你给邓小平拍了十二年,你能证明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吗?这张照
片说,能,你看他当时就是这样写的。
除了不错过时机,杨绍明还以摄影作品反映更深刻的思想。
杨绍明:邓先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但是邓先生也有一点不修边幅,他不是太注重穿着。好象在
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他就是穿西装的还戴着个小帽子,很浪漫,罗曼蒂克。可是在他做了领导人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他很少穿正规的衣服。那么这是邓小平八十五岁那一天,在北戴河我想应该给他留
一张照片,我跟他的女儿商量,商量了以后,他在女儿卓林女士的劝导下,穿了这个中山装。显得古板。
这个时候他女儿说,“老爷子”,叫他老爷子,说“把手放在栏杆上”,他很高兴,今天是他的生日,他就把
两个手摁在水泥的栏杆上,后面是海,很潇洒。但是你看他的衣服,压在箱子里,还有折。这张照片很多
地方用。这是反映邓小平做一个中国领导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显得慈祥、庄重,我比较喜欢那张照片。
新的历史时期里,杨绍明更忙了,他创建了现代摄影沙龙,创建了中国当代摄影学会,创建了世
界华人摄影学会。逐渐从一个专职摄影家成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摄影活动家。他也常常来香港,并以高
超的摄影技巧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着她。
杨绍明:你知道赛马最重要是拍赛马这个腿必须是弯的,如果是直的就是断了,看起来的效果就
是断了。这匹马,由于我们追随摄影,所有的草地变成线,好象一掠而过,只有这一条白线是实的,这些
人也是实的,因为我跟他们,马蹄都是虚的,但是马蹄都像中国的文物“马踏飞燕”全是弯的,我可以说香
港还没有很多人能够拍出这样的赛马照片,这就是“马照跑”,这是我对香港的理解,也是中国政府对香港
的承诺。
杨绍明:好的摄影家是思想家,是学者,是对各种文化艺术门类触类旁通的人物,没有这样一种
人,做不了大的摄影事业。也做不了大的摄影家。
杨绍明爱好广泛,比如说,他收藏了由毛泽东等世界各国领导人亲笔签名珍品邮票,当然,摄影
是他最重要的嗜好,是似乎让他有使不完的劲头的,动不完的脑筋。其实杨绍明心中有一个更高远的目
标。
杨绍明:我要这样说,我要使我的中国摄影,使我的华人摄影,做到西方有的,我们也有,西方
没有的,我们也有。
这个目标的背後,是杨绍明浓重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
杨绍明: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挑战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的中国是处在西方文
化大举扑来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如果…特别是年轻人,如果我们中国人,或者年轻人不懂得怎样继承自己
好的文化传统,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精神支柱方面会有很大一个空白。这个空白不是政治家能
弥补得了。也不是军事家能够弥补得了,它需要文学家,需要艺术家。
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是杨绍明实践这种包袱的一个基地,他出色的组织了《今日新加坡》、《香港
六日》大型的摄影展和摄影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气势磅礴,引起社会轰动。这次他即将在香港举行最新的
大型影展,主题是“传承与开拓”。
杨绍明:这个“传承”应该说,中国有中国的传统,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我们也有同样要吸收的方
面。西方有些传统也非常好。但是我们的传统比他们深。比他们广。就拿哲学、美学来讲,我们几千年前
有的东西,现在他们还不完全明白。比如说摄影里面有一个特别是在风光摄影里面,有一个叫意境,已经
就是追随一种特别的环境,这个环境是超乎自然的,是表达人们的意念的,这样的东西英文里没有一个对
应的词来翻译它。所以在哲学方面,在美学方面,我们很多优势。那么现在在于我们能不能够承传,能不
能光大。
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按照小平同志讲的,我们要大胆学习西方,包括文化。它文化有好的观念,
好的技术,好的艺术形式。凡是我们可以用的,都不要拒绝。
当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的时候,我们中国的专业摄影工作者就受到欧美同行的挑战,当着
数码的新科技应用于摄影领域的时候,我们的专业摄影工作者包括青年人就面临着数码新科技和信息知识
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面对这个挑战,我们有这么好的遗产,我们可以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古为今用,我们
可以洋为中用,我们可以百花齐放。
杨绍明是一个富有思想、富有激情的摄影家,在他的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挡不住的
奔放、大气与追求的力量,他为了理想主义的目标而选择了摄影,他也会在摄影的苦旅中顽强而快乐地走
下去。
杨绍明:我选择这个职业没有错,当然我的压力是在于,首先我不重复我自己,既不重复别人,
也不重复自己。我所领导的而应团体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种状态我相信是一种长青的,是一
种执着追求的,是一种一代接一代的不断的努力。这个不断的努力会带来成果。会使人们最喜欢的视觉艺
术从只是普普通通的拍照留影变成一种隧心的欣赏,变成一种思想启迪。所以我有一个信条,就是我相
信,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